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与加缪:两个深刻到极致的灵魂

(2011-12-13 20:58:02)
标签:

鲁迅

加缪

荒诞

虚无

杂谈

分类: 随笔

鲁迅与加缪:两个深刻到极致的灵魂

——读《局外人》和《孤独者》

辛泊平

 

最初读加缪《局外人》,读到的是故事的荒诞,叙述的冷峻,以及人物的神秘。一个人死了母亲,却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悲伤,而是阴郁的冷漠和彻骨的麻木,似乎死去是与他无关的人。之后的杀人,更是匪夷所思,即使在监狱里,也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痛苦和悔恨,而是拒绝忏悔,淡然到超我和非人。那个和我们一样有着血肉之躯的生命却没有我们正常的情感,这本身就很刺激、很震撼。所以,那种阅读感受也是铭心刻骨的,它让我多次驻足打量身边的人群,我不知道,在我们熟悉的面孔中,有没有隐藏那样冰冷的灵魂,如果有,那将会催生梦魇一般的恐惧和绝望。

多年以后,人生经验多了,再次重读,却读出了人的孤独与苍凉。在社会学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必须领受的身份,父母,儿女,官员,百姓,等等等等,那些身份都有一个固定的含义。从身份入手,我们可以有效地感知一个生命的面孔和需求,从而把握这个黏着各种意义的世界。然而,把人从社会链条上解下来,让一个个的生命成为他自己,那便是千千万万个秘密世界。周国平说过,“灵魂只能独行”,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对面的人有什么样的好恶;无法预测,下一个瞬间,他会变成什么。天使还是魔鬼,除去最后的全面凸现,对于我们的过程,那将是永恒的秘密。然后,想到鲁迅先生的《孤独者》,那写也是一个极致的人,他像魏晋士人一样面对祖母的死亡,像孺子牛一样面对周围的孩子,然而,他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相反,却是冷眼与诋毁,最后,当他以狼的面孔出现,却获得了尘世的敬畏与逢迎。错位的心理与错位的伦理。在人的背后,不是人的体温与呼吸,而是社会的伦理在指挥人的走向,人的表情,人情冷暖无非是社会规则的舞台效应。

鲁迅和加缪都是深刻到极致的人,他们洞悉了生命的悲剧意义,那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赴死与决绝。我们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间会发生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荒诞的偶然。然而,我们自己却构建了许多堂而皇之的必然,以一种想当然的法则,完成对偶然的重估与重建。加缪的主人公的“冰冷”,鲁迅的主人公的“乖张”,那都是一种自主的选择,而非他人强加的决定,他们遵从了私人化的自我,摒弃了俗世的定位,在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演绎生命的另一种真实。在这里,有自我,只不过那种自我已经不为世俗所接受,所以,“自我”便成了世俗的“非我”。然而,这种“非我”并非没有价值,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进入这个世界,孤独地挑战既定的伦理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诠释了生命的能量与自觉。但他们注定失败,注定绝望,因为无路可走,因为那可怕地无人之阵,那是他们的命运,在选择之前便已显现。

当然,理解之后,并不一定就是接受。因为所谓的人伦,我们必须面对和感受,必须履行词典意义上的责任。对于未知的一切,我们可以怀疑,但必须敬畏。正如对待生命,在我们理解的有限背后是更为辽阔的无限,那无限之中,可能阳光普照,也可能暗无天日。人性也应该如是。对于人性的直面与挖掘,加缪和鲁迅都是大师,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一样,他们冰冷的文字便是探索人性的热情,他们怀疑的眼睛,其实满含慈悲。因为,他们已经见证过灵魂的地域与天堂,深知其中蕴含的荒诞与庄严,沉重与虚无,以及由此而生的寒冷与温暖,悲哀与幸福。2011-1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意
后一篇:年底状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