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之三——行为习惯
(2012-08-06 00:44: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观点 |
“三岁看大”
之三——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态是婴幼儿时期最应该重视和培养的内容,因为这是根的教育。
幼童的行为习惯和心态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它会像血肉一样,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在大脑的发育演化过程中,额页前部的功能就是与行为习惯和感情密切相关的。随着这部分脑的发育,我们用心培养的良好习惯,也就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此。
我国著名的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
日本罗井方布说:“婴幼儿期身心发展变化迅速,是最适于培养习惯的时期。”
培养幼童的好习惯和健康的心态,看起来很费劲,其实还是省力的。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心态,就不容易改变,而且抓得越早越好。反之,如若教育不得法,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它也像血肉一样,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要改造时,就难上加难了。
习惯无处不在,小到走路姿势,大到思维模式;无所谓到刷牙顺序,重要到在生命攸关时的救险;好到能在人生重要关头决定你的幸福,坏到成为失败的关键。习惯有动作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社会公德习惯等。而在诸多习惯中,与道德行为相关的行为习惯为最高层次。
习惯的形成有无意识形成的,有在父母潜移默化下形成的,也有在周围人们的影响下形成,还有有意识地培养而成的。
通常人们把道德行为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需要别人教育和督促,要靠外力才能完成这种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在别人不断的教育和督促下,不断重复这种行为,当次数达到一定量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也就是自觉行为。但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在外部条件变化时,能靠意志力,坚持这种习惯,而不需要外部监督。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即是把已经形成的自觉行为,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习惯,既不需要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外部监督,这即是最理想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要着力培养的。
行为习惯与品格、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如何理解呢?
因为“有着共同性格特点的人有着共同的习惯”,我们可以略举一二来解读这句话:
诚信之人,多具有诚实、待人真诚、说真话、不爱说漂亮话、遵守时间、不轻易许愿、遵守诺言、说到做到的习惯。
有责任心之人,多具有做事善始善终、尽职尽责、细心周到、愿意服务他人、明辨是非善恶的习惯。
意志坚强之人,多具有隐忍、做事有头有尾、困难面前不退缩、正视挫折与失败的习惯。
利他之人,多具有善于换位思维、善解人意的习惯。
善于合作之人,多具有和蔼可亲、喜欢与人共同工作、团结友善;平等待人、乐于助人、不斤斤计较;虚心请教、容易接受批评、尊重不同意见的习惯。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使孩子能够逐渐将外界的要求,化为自身内在能力的过程,目的是为培养出一个具有良好品格和能力的社会人。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绝不是束缚孩子,而是让孩子成为主宰自己的强者,一生都能够在有序的情况下生活,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感。
很多家长认为,0——3岁的幼童很小,什么也不懂。要进行习惯的培养到了三岁之后再进行才对吧!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其实,正是因为他/她的“小”,还没有到第一逆反期,还没有形成“我”的概念,所以此期的教育完全可以“灌”进去,他/她绝不会反抗。因此抓住这个时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若不管教他/她,一旦形成不良习惯,再要培养,那就是“再教育”了,而那时的效果就是“事倍功半”了,正如俗话所说“学坏容易,学好难”。所以有智慧的家长要三思啊!
那么0——3岁这么小的孩子,要培养的好习惯有哪些呢?我们概括介绍如下:
一、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
1. 良好的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为养成“健康的身体”打基础)
2.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为养成“独立生活能力”打基础)
二、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1. 有东西给别人吃。(为养成“无私善良的品格”打基础)
2. 喜欢和小朋友及成年人玩。(为养成“合群的性格”打基础)
3. 爱对话。(为养成“易于与人交流的能力,大方”打基础)
4. 说话有礼貌。(为养成“有教养的品格”打基础)
5. 听命令并能执行。(为养成“能遵守法纪的自觉性”打基础)
三、良好的品格习惯:
1. 遵守规矩。(为养成“能遵守法纪的自觉性”打基础)
2. 探索并自己解决问题。(为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基础)
3. 不爱哭。(为养成“坚强的性格”打基础)
4. 长时间玩一种玩具。(为养成“专注的能力”打基础)
5. 东西放回原处。(为养成“做事有条理的能力”打基础)
6. 能够等待。(为养成“淡定、不急躁的心理”打基础)
7. 做事快。(为养成“高效率的能力”打基础)
8. 不破坏东西。(为养成“有爱心,惜物”打基础)
9. 帮妈妈做事。(为养成“责任心,孝顺”打基础)
10. 爱听音乐、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为“开发右脑,提高语言能力”打基础)
培养的方法如何呢?因为孩子小,没有是非观,完全没有自觉性,而且记性不好。所以原则就是先要家长表演给孩子看,如“洗完脸挂毛巾”,就要在每天洗脸后,妈妈先表演挂毛巾的样子,然后鼓励孩子去挂。孩子挂不好,妈妈帮助。孩子挂好,妈妈用亲吻表扬,每天如此。在孩子会自己做,但又忘记时,要提醒。不提醒而自动做时,要大力表扬。这个动作重复几十次后(不知要提醒几百次),孩子基本可以不用提醒自己去挂毛巾了,这时“挂毛巾”的习惯已经基本形成。
每个习惯基本都是这样形成,其他不再赘述。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出,培养的最重要习惯是“遵守规矩”,或者说是培养“可以做的事情,去做;不可以做的事情,决不做”的习惯。
这可能和近几年来社会上不少“教育专家”所倡导的培养“自由独立”的理念相悖。他们倡导的作法是:“孩子愿意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不要强迫去做。”目的是“养成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自由张扬的个性。”他们认为用条条框框去限制孩子,就捆住了他们的手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唯唯诺诺,没有个性,长大后,一事无成。他们的理论根据是“要向世界靠拢,和世界同步,发达国家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这种理念被很多家长接受了,为了使孩子“有出息,有个性”,尤其是文化层的家长。于是出现了:两岁孩子看了电视说要去“迪斯尼”,马上就办签证去香港看“迪斯尼”;三岁孩子说要钢琴,家长立刻掏钱去买钢琴;不久前刚按孩子意思报的“美术班”,孩子说不喜欢,就再也不去了,白交了半年的学费;再大一些,什么吃的、穿的、用的,孩子不喜欢,就立刻要换新的。家长们也很迷茫:对孩子严格,怕损伤孩子的感情,怕将来成不了大器;由着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很反叛;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难管,他们的随心所欲、自私、霸道、不负责任、不孝顺越来越升级;到了少年逆反期,家长们焦虑得都要发疯,真不知长大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发达国家的实情如何?
去年,一位在美国从事儿童教育十几年的老师到我这里听课,她告诉我,美国的孩子确实爱说“不”,在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当时并不强迫,看着是默然接受了。但他们的家长能够巧妙地在孩子拒绝后寻找时机,最终使孩子接受家长的意见。美国家长真正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的年龄是七、八岁。所以会教育的家长并没有被孩子牵着鼻子,而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同时,也从小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而且,美国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在18岁后必须独立,因此按照美国的法律:“孩子13 岁后,即可以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勤工俭学”,绝大多数的孩子都选择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因此孩子们就这样培养成了既有良好行为习惯、又独立自主的社会人。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家长在自己死之前所积累的一切,将来都是孩子的。现在不就出现了很多“啃老族”在啃噬着他们老迈而又贫穷的父母吗!
细想起来也很正常,也是必然结果。从小“随孩子的意志”进行教育,培养出一批“又懒,又馋,又贪,又自私,又不孝顺”的孩子,再根据不成文的传统观念:“爸爸、妈妈乃至爷爷、奶奶一辈子的积蓄,都是我的!”,他们当然就不必自己去努力,有“现成”的吃,“啃老”多舒服啊!家长们不就是很“主动并自愿”地培养出了“讨债的败家子”吗?难道这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没有能力分辨清楚,按照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够达到你们的期望吗?!
这就是典型的“放任”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放纵”教育。
这种理念不仅被很多家长接受,也被很多幼儿园所采纳。于是出现了“三苦恼”:(一)学校苦恼:在这种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因为太有“个性”,进入小学后,成为很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因为不能遵守学校规则,不能服从班里的规定,而不被欢迎。不少重点小学就点名“不收某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二)家长苦恼:这些孩子的家长有些在孩子幼小时,还没有强烈体尝到“有个性”孩子的难于教育。到了小学后,忽然不断出现“被老师请”的情况,听到的多是孩子不听话,不守纪律,难于管教。于是急躁的家长就开始施用“加压”的手段,轻则“骂”,重则“打”,但依然不起作用,反而是“个性”越来越强。(三)孩子苦恼:一上学,为何自己就由“一直被钟爱”的人突变为大家都讨厌的人:老师不爱,同学不爱,就连爸爸、妈妈似乎都不再爱自己。于是孩子不再喜欢学校,不再喜欢读书,变得越来越自卑、孤僻,或是对立、违抗。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种“放任”的教育方式所至。
因为在社会里,到处都有“规则”,幼儿园里有,小学里有,中学、大学里都有;商店里有,游戏场所有,饭店有,就是去公共厕所也有规则;工作单位就更有不同的制度和规则了;直至生活在社会里,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都有法律在框定着。一旦违反了法律,就要吃官司,甚至坐牢。
既然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在我们成长的漫长岁月里都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规则要守,那为什么我们不在孩子幼小的、很容易教育的时候,就培养他们“遵守规矩”的习惯呢?难道我们忍心要孩子入学后因为难于遵守校规,被学校退学;忍心在工作后难于遵守公司制度,而被单位炒鱿鱼;忍心在社会里,因为不能遵纪守法而坐班房?
用心培养孩子“从小遵守规矩”的好习惯吧!这是我对当前家长的真诚呼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遵守规矩”的良好习惯,到上学后、工作后直至一生中,都很自然地成为一个守法的、自在的人。
用什么方法教育呢?很简单,用“爱”和“不爱”的表情、语气、动作和态度即可。
幼小的孩子还不懂语言的意思,在他/她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时,不用讲道理,只要告诉他/她:“这件事不能做,妈妈不喜欢。”若是他/她依然做,我们就用不好看的脸色、表情,大声的语调对待他/她。在没有改正前,不要去抱他/她。当他/她改变时,我们抱他/她,亲吻他/她,翘着大拇指说:“这样做,好。妈妈喜欢。”经过一段这样的教育,敏感而聪明的孩子很快就知道他/她该如何做了。不是有很多小孩子,在做一件事之前,会扭头看妈妈的表情吗!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