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岁看大”  之二——早期开发

(2012-07-24 21:07: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观点

“三岁看大”

之二——早期开发

近几年,“早期教育”已经很风行,全然不需要像二三十年前,当我们要对家长们宣传“早期教育”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时,要说多少话,举多少例子,还不一定说服得了家长。但是今天,大家都是很主动地去寻找早教方案和品牌,甚至会因为没有分辨判断的能力,被一些所谓“早教”理论和品牌忽悠,而走了弯路。

“早期教育”的实质是“早期开发”,开发的是智力潜力和能力。而关键的时期也是03岁。

为什么?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婴幼儿大脑神经细胞的智力潜力是大得惊人的。人类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7080%是在三岁前形成的。从脑重量看,新生儿的脑重为成人的25%,三岁达到成人的80%,六岁达到90%。婴儿出生后,原来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的脑神经细胞在接受了信息刺激后,就生长出许多带有分支的神经突起,并相互搭接,形成精密的神经网络,用来收发各种信息和指令,协调全身的器官配合工作。从脑发育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脑细胞发育除了需要人们供给的物质营养外,还需要有信息刺激的精神营养。

如果在三岁前,能够给孩子以充分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便可以使脑神经细胞在丰富的环境中加速生长,不但发生量变,即细胞数增多,脑浆充实饱满;而且会发生质变,使影响记忆的核糖核酸成分增多。这种脑细胞越用越灵,长大后,便成为主要使用的脑细胞。

人的智力潜力究竟有多大?这是无法估量的。科学界认为,一般人的智力潜能仅仅开发出3——10%,即使是爱因斯坦也只是利用了30%。原因是什么?在幼儿期,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脑神经细胞虽然有所发育,但由于刺激信息量不足,缺乏精神营养而会停止发育,甚至逐渐萎缩不能启用。这种令人遗憾的夭折的脑细胞竟然占去了90%还多。所以为什么印度的狼孩到了134岁时的智力还只达到正常孩子34岁的智力。

而德国的卡尔·维特虽然在出生时,已经表现出“有一定智障”,却在他父亲全面悉心的教育下,成为了世界上有早期教育记载的“神童”第一人。这也就反证了精神营养在早期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198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R·W·斯佩里博士发现了人类右脑的作用,提出开发右脑对挖掘人类智力潜力的重要。使我们又进一步知道,在过去人类不认识右脑的作用前,主要重视的是左脑开发,所以那些损失的夭折的脑细胞中肯定包含了大量的右脑细胞。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对一千余儿童进行跟踪研究后的结果是:“儿童五岁前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孩子在四岁时,智力发展完成了50%30%在八岁时完成,其余20%17岁时完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更进一步指出:“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中的任何阶段。”

那么,03岁幼童应该开发些什么,又如何开发?

在介绍早期开发前,我们先要明了,早期开发是全面开发儿童的潜力,这并不是单单指知识。因为现在有很大部分家长一听到“开发”二字,想到的就是识字,算术,背唐诗。实际上,早期开发是要科学地把孩子的潜力挖出来,不仅仅是智力,而是全方位地造就孩子健康的体魄,协调的感觉统合,挖掘出潜在的智力能力等。并且,我们强调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儿童在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

下面,我们以01岁为准,做简略的说明:

01岁的婴儿的发育生长是人一生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年中,他/她从完全混沌的、依赖的状态发展到自己能够跌跌撞撞走路,能够明确地叫出“妈妈”、“爸爸”,能够把饭塞到自己口中……这么多神奇又不可思议的变化,不就说明了这个时期中,婴儿最主要的发育发展是语言和动作吗。

我们都已经知道,儿童生长发育中形成每一种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都遵循着一定的“关键时期”。如运动发展中遵循着三个月翻身,六个月独坐,九个月爬行,一岁走路的规律等。又如语言发展中遵循着四个月咿呀学语;六个月根据指令看人,取物,做动作;九个月理解语言,模仿发音,懂得命令;一岁主动发音,理解句子,能称呼父母及其他的大人,用一个音表示要求等。

以上即反应出01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而“早期开发”就是在各关键期到达之前,提前给予刺激。如:出生后,就竖着抱孩子,锻炼抬头;让孩子俯卧,练习抬头;孩子躺着逗引他抬头;都是锻炼孩子的颈椎和肌肉。做婴儿被动操,锻炼他四肢的协调,都是为他在三个月翻身时做准备。而四肢被动操,拉坐训练,够取玩具,伸手抓握,仰卧抬腿,靠坐等,都是为孩子的“坐”做准备。而生下来就要开始的“趴”,俯卧抬头,帮助孩子交替登脚,婴儿被动操等也是为他的“爬”提前准备……

在语言发展方面,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进行,如:见到孩子的第一天,就要不断对他微笑,发各种声音,说话,唱歌,讲故事,唱儿歌,虽然是对牛弹琴,也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给孩子语言的刺激,他的语言一定会提前发展。

而在认知方面,家长一定要懂得,01岁婴儿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儿童在16岁主要生活在右脑世界里,右脑是形象思维的脑,他认识世界主要靠记忆物品的形象。当然1岁前的婴儿就全部要靠形象认识世界了,如他看到妈妈,就笑,因为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看到奶瓶就急急地伸手,因为他记住了奶瓶的样子,知道里面有好吃的奶……随着孩子的逐日长大,渐渐地他能够把物品和听到的话语联系起来,就能够用手指出“奶瓶”,“电灯”,“电视机”等有形象的东西;听到“欢迎”、“再见”,能够用小手做出动作,这是因为他已经把形象的动作和话语联系起来并记住了。

因此,周岁内婴儿的认知训练,应该集中在有可以看到的图像,可以表演的动作。主要让他认识身边的人和各种物品等;半岁后,逐渐教他认识自身各部位,认物;九个月后认物,识图等。

同时,还要训练孩子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手的精细动作和开发右脑(听“古典音乐”,多按摸左手左脚,学习右手拿勺子吃饭等)等。

总之,周岁内孩子的“早期开发”主要是养育和按关键期提前训练与刺激孩。要全方位地训练眼、耳、鼻、舌、身、手,让他会看、会听、会嗅、会尝、会触摸,会大动作、小动作。再通过说话,把他看会的东西和语言联系起来,就是所谓周岁前的“早期开发”。

其实,我们大多数家长基本都做到了这些,如果再加上自己的主动思考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您的孩子在以后两年时间的早期开发中,一定会看到曙光。

13岁幼童的早期开发依然依据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他们的大动作要不断提高难度,身体各部要更加协调,手要更巧。语言会逐渐丰富,更会表达自己的意思,会背更多的儿歌、古诗,会讲故事。会通过识图认识更多物品及它们的用途。认识颜色、图形、数字、汉字。逐渐知道自然、天气、四季、植物、动物等;知道大小、多少等概念,会数数,会涂色、画线、画画。甚至认识地图,补充缺图,归类,复述多位数等等。

为了更大限度地挖掘右脑的潜力,在三岁前的幼童,每天要让他听“古典音乐”,注意孩子左边肢体的运动,更着重于左侧的运动。如用左手操作,左脚跳,左脚单脚站立等。

3岁以内幼童的最大心理特点是爱玩,爱动手,爱模仿,听话(因为还没有到达第一逆反期)。所以这个时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要家长陪着一起玩,在玩中家长引导,不断用问题引导他的思维和语言。有进步要大力表扬,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岁的幼童,如果家长方法对路,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多,有部分孩子可以跑跳钻爬自如,会简单地画画、折纸、剪纸,会背很多古诗、儿歌,唱不少歌曲,认识几百汉字,能够阅读低幼读物,会10以内数序的顺数、倒数、分段数,认识多种图形和颜色,认识很多图中的东西和用途,会简单分类,而且学习热情很高。这就是比较理想的三岁前的早期开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