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以后该怎么拍?

(2007-01-22 08:36:52)
分类: 影视艺术评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近几年看到的银幕上到处充斥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谓的“大片”几乎被强烈的拜金主义给糟蹋成了贬义词。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似乎没有资格谈这个问题,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也知道一点现在人们的文化需求。

其实,在八十年代,我们的影坛不乏优秀影片,我们可以叫它们为当时的大片,因为它们都取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谢晋的《牧马人》和《芙蓉镇》、凌子峰的《骆驼祥子》等第三代导演的力作,都得到了艺术与票房的双丰收。谁能说这不是大片?这些影片的成功,带动了整个影坛的八十年代的辉煌。即便是当时第四代导演如黄蜀芹,也拍出了《青春万岁》这样轰动一时的电影,还拍出了在国际上获奖的《人鬼情》。到第五代导演的涌现,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让人震撼的电影,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和陈凯歌的《黄土地》,这些影片继续书写着八十年代的辉煌的电影春天。在八十年代,优秀影片还有很多,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影迷美好的回忆。这些电影大多都是关注时代和人民,在娱乐的同时,对国人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在一片打打杀杀的喧嚣中步履唯艰。但能让影迷欣慰的是,仍有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和谢晋的《鸦片战争》以及冯小宁的《黄河绝恋》等优秀影片支撑着局面。九十年代是一个电视高速发展的时代,载体的局限等原因,某种程度上讲限制了电影精品的出现。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影与电视各自的艺术魅力的不同影响,电影又逐渐复苏了。不可否认,这一局面的到来,那些国际大片功不可没,而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更是无法忽视。但看了这么多的大片后,有些观众老觉得遗憾颇多。什么原因呢?仔细想来,这些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但过后,难以给观众留下什么深刻的心灵震撼,这不能说不是这些“大片”的遗憾。我感觉,这些所谓的大片,就象华而不实的时装,是中看不中用,无法填补人们的精神空虚。就算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但也不能麻痹地娱乐,更不能娱乐至麻痹。

近来,连续挤在年底上映的一些所谓的“大片”,再次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或许,这些大片的票房的确不错,但高票房就能说影片一定是精品吗?正如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张越和白岩松在《温暖2006》的节目中所说,畅销的书不一定是好书,高票房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我要补充的是,流行的未必是好的东西,都接受的道理也未必就是对的。

在一片纸醉金迷和挥金如土的的声浪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仍有一些关注民众民生的导演们为大家拍出了如《三峡好人》、《青红》、《泥鳅也是鱼》这样的影片。尽管这些电影的票房还差强人意,但他们关注社会和百姓的视角还是得到了部分影迷的青睐,我感觉这是真正的电影。电影的确是工业产品,但因其产品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似乎还不能仅仅以票房论英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毒品是利润极高的商品,但能因其市场潜力巨大就说这是好商品吗?

希望并祝愿当年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精神食粮的当今走红于世界的大导演们,能拍出更具教育意义的作品来,因为你们是当代中国影坛的标志。如果是你们拍的《三峡好人》,我想一定不会有“七天的舞蹈”这样短暂的命运。这里我要向《三峡好人》的导演贾樟柯致敬,因为是你自己坚持把电影的放映挡期放到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相同的时段。打开国门的中国现在不缺娱乐和物质了,似乎更缺的是能洗涤心灵的精神食粮了!当电影在日渐市场化的今天,再去谈什么教育意义,也许会有人笑我落伍,但我要说的是,电影艺术家们首先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后才有资格作成功的“挣钱机器”。在这点上,我们的导演们要向好来邬的斯皮尔伯革们学习,因为他们既拍出了《大白鲨》、《超人》等娱乐大片,同时也拍出了《辛得乐的名单》、《现代启示录》、《大冲撞》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大片。

或许,中国的银幕不仅仅需要《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娱乐大片”,也需要一些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的电影。希望我们的舆论导向也更多地关注反映老百姓自己的电影。这是一个影迷的期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