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皇帝为什么动了杀机?——燕山龙影
(2019-10-11 09:33:32)
标签:
文化故事刘伯温皇帝姚广孝 |
分类: 影视故事:燕山龙影 |
196
西便门城楼,锦衣卫们在城楼下警卫,城楼上只有皇帝与刘伯温。
皇帝轻声说道:“青田先生这次能奉旨进京,朕还是挺高兴的。”
刘伯温回奏平静:“皇上乃一国之君,下旨急召,贫道怎敢怠慢。”
皇帝点了点头:“朕知道青田先生打算隐居山野潜心修行,倘若不声称捣毁天下道观,先生恐怕也不会这么迅速奉召吧?”
刘伯温单掌稽首:“贫道出家未出国,还是大明臣民,遵旨奉诏乃本分,国法面前,贫道怎能例外?当然会奉诏入京。”
皇帝提高了声音:“青田先生,这里没有六耳,朕也就称呼刘先生了,刘伯温乃我大明第一功臣,扶保先皇开疆辟土,殚精竭虑治理国家,为我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朕心如明镜,所以才容先生以青田道人身份潜藏燕京,朕也曾想请先生出山,继续辅佐朕治理国家,怎奈深知先生志在仙道,决意清修,朕非铁石心肠,怎会不通情理?只得忍痛遂先生的意趣,放先生悠然南山采菊篱下,可朕又确实离不开刘先生……不,按照辈分,您应是朕的师叔,大明离不开刘师叔,朕希望刘师叔能看在先皇薄面,再次出山辅佐小侄,保我大明世代昌盛!”
皇帝拱手行礼,刘伯温赶紧跪下,眼眶发红,眼中湿润:“皇上言重了,贫道担待不起,今生纵然无法报答皇上知遇大恩,也会祈求祖师天降吉祥,为皇上增寿,为大明增福!”
皇帝语调凄凉:“刘师叔过谦了,看来师叔还是不愿留京,依然坚持退归林下。”
刘伯温俯首叩头:“贫道曾接祖师法旨,不敢违背,万望皇上海涵。”
皇帝长叹:“唉,可惜了,朕心仪先生无所不知的八卦占卜,原打算能为大明所用,看来难遂心愿了!”
刘伯温语调镇定:“不瞒皇上,这次奉召来西便门城楼,贫道也曾为自己占卜,卦象大凶!但皇上如此善待老臣,超出了文王卦理!看来任何卜卦也算不透人性,更算不准皇上的仁厚之心!”
皇帝却平静点头:“先生的八卦还是很灵验的!”
皇帝站在城楼远眺:姚广孝一身缁衣徐徐走来。
皇帝摆了摆手:“走,下去吧,高处不胜寒,朕要在城下了结一桩公案,请先生帮助裁判一下,看看依律治国朕究竟有多受难为!”
皇帝摇头叹息走下城楼,刘伯温满脸疑虑,跟随下城。
皇帝在白玉石上坐下,姚广孝过来见礼:“见过陛下,道衍见过青田先生。”
刘伯温寒暄:“法师别来无恙。”
皇帝提醒:“以后道衍法号只能在寺庙里用了,出了庙门就是姚广孝!”
姚广孝躬身点头:“皇上说的是,广孝记住了。”
皇帝说道:“今天有国事相商,少师却穿了一身缁衣……算了,先凑合吧。”
姚广孝询问:“皇上召唤广孝,请来了青田先生,想必有军国大事?”
皇帝的话有些高深莫测:“广孝,你是我大明僧录司左善世,替朕管着天下出家人,还兼着太子少师,应该做为严守国法表率,说说看,遇到出家人违了国法,该怎么办?”
姚广孝躬身回奏:“王子犯法尚且与庶民同罪,更何况出家人?皇上请颁布案情,臣必按照大明律处置我佛门违法之徒!”
皇帝夸赞:“少师公心可赞!稳我大明天下,靠的并非朕智慧谋略,也非群臣忠心、将士舍命,而是公正的大明律,大明律之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件事朕心疼数日了,但还是忍痛按照大明律行事。”
姚广孝学会走:“皇上请直述案情。”
皇帝突然严肃起来:“银锭桥与西便门城楼谁先竣工?”
姚广孝回答:“两项工程同一时辰竣工,银锭桥题名在先,是陛下亲临验收的。”
皇帝提高了声调:“君无戏言,既然银锭桥题名在先,西便门便竣工在后,这么说来还是要追究鱼木匠工期延误之罪!”
刘伯温一愣,眼中充满迷茫:“皇上!竣工先后在于督造,验收次序却在于陛下,皇上已下旨修建鲁班庙表彰,又怎好冠以延误工期罪名?”
皇帝点点头:“先生说的有道理,应该算是同时竣工,不过,青田先生回京时,他们竣工了没有?”
刘伯温若有所悟,面色一下苍白。
刘伯温惨然回奏:“皇上亲见贫道为两项工程题名,题名当在竣工之后,如要被究违旨之罪,贫道无话可说,甘愿受罚。”
皇帝语气凄凉:“可要让朕处罚先生,朕于心何忍?”
刘伯温面带苦笑:“以一人之躯,全皇上执法美名,贫道甚慰。”
皇帝要决断了:“那先生可别怪朕……”
姚广孝赶紧回奏:“青田道长能给两项工程手书题字,并和皇上一同出现在银锭桥上,想必道长早已入京,只不过没能及早面见皇上,按理讲应该视为早已入京。”
皇上犹豫不决:“早已入京?朕也希望如此,但可有证据?”
姚广孝回奏:“皇上,臣曾上缴给皇上一张青田道人亲笔所写一张纸条,纸条留在潭柘寺禅房,应该能作为青田先生当时在京的物证。”
皇帝点点头:“少师若不提醒,朕还当真忘了。”
皇帝从衣袖中拿出刘伯温昔日所留纸条,沉思良久,将纸条递给刘伯温:“青田先生看看,这是不是你亲笔所写?”
刘伯温双手接过,退了两步,打开纸条。
纸条上清楚写着“朱氏对某曾有恩,暂赴京师救允炆。一角飞檐高三寸,有人头颅掉七斤。”
刘伯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朱氏子孙有难,贫道怎会置身度外?贫道赶到南京,允炆已被宫中烈火吞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贫道愿追随于地下,以报太祖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