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戚继光狼筅鸳鸯阵 |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蓬莱人,一生多才多艺,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戚继光受命在东南沿海领导抗击倭寇十余年,最终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北调抗击北元蒙古内犯十余年,给后人留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据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记载:“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戚继光的兵书中记载的甚为详尽,并附有狼筅图样,我们可以原样做一把狼筅,让这种“毛头竹枪”与日本的武士刀较量一下。
狼筅长一丈五六尺,也就是说达到了四米五以上,看来戚继光是为了以长制短,据载,戚继光在当地父老的建议和帮助下,就地取材,取“节密枝坚”大毛竹的上半截,经油浸火烤,使其坚韧如铁,斜削其端,尖如利刃,还刻意留下九至十一枝小竹叉,这些讨厌的小竹叉是用来干什么的?
实践一下:小竹叉还就是格外令对手讨厌,稍微抖动便妨碍了视线,真正一击毙命的枪头在哪里?
挥刀削断这种近似盾牌的“矛头”!不对头,削去的竹杆头还是斜尖儿,再削仍是斜尖儿,再削!算了,手持狼筅的明军不是木偶,怎会不趁机出手猛刺?
可以想见:战场上,四米多的 “竹枪”能使倭寇难于近身,视线不清,刀削无效,装备了“竹枪”的戚家军占尽便宜。
不仅如此,被称为狼筅手的“竹枪”兵并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组合成无数个被称为鸳鸯阵的战斗小组,各种兵器相互配合作战,这使戚家军战斗效能大大增加!
为了对付倭寇常用的蝴蝶阵,戚继光在另一抗倭名将唐顺之鸳鸯阵的基础上,发明了克制蝴蝶阵以及倭刀兵的鸳鸯阵,《纪效新书》中详细介绍了鸳鸯阵的阵形以及战场运用,今天浙江省椒江市戚继光纪念馆中还展有 “鸳鸯阵”模型:以11人为一队,率领者为队长,后又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盾牌负责遮挡倭寇的鸟铳,藤盾对付箭矢,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竹枪,利用狼筅前端刺杀敌人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不仅这些,根据图示看,鸳鸯阵最后还配备一名火器兵,专门负责远距离杀伤敌人,“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
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为“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
2014年4月,xxx在新疆调研时,见到民警手中的警棍,对民警们说:“看到你们的长警棍,我不由想起明代时戚继光训练怎么打倭寇,他就地取材,把毛竹削尖,很长,5人或7人一组,先用毛竹竿挡住倭寇,使他们近不了身,盾牌兵再上去击杀,非常有效。我们也要有好的兵法和有效的武器。”
由此可以判断:xxx也研究过戚继光的狼筅与鸳鸯阵,并且格外欣赏。
戚继光组建的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经历上百次的大小战斗,战无不胜!
《戚继光兵法新说》中记载: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两万余人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大战月余,取得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的胜利,消灭倭寇六千余人,戚家军却只阵亡数人而已。
第二年,戚继光率军转战至福建,数年间历经横屿、牛田、林墩、平海卫、仙游等大战,无不取得大捷,消灭倭寇数万人,自己却仍保持着不足百人的的极低伤亡率,最终荡尽倭寇,安定了大明海防。
戚家军的战无不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回到中土的日本武士道充满了血腥,戚继光却在抗倭中坚持了没有变味的中华剑道,尤其坚守了剑道真谛,侠义与仁慈,一直善待倭寇降卒和俘虏。
台州之战前,戚继光事先定下了优待俘虏的政策和方式——《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军中立一白帜为信,凡胁从空手伏帜下悉放还,毋为贼树党也。”
《纪效新书》中,戚继光专门提出慎杀,规定“今后战,贼既败,所获子女人口,即是真贼,不许杀取首级,只将生口送官。听官审处,论功给赏。”
剑道即人道,历史会做出最公正的评判:为国为民,仁者无敌,心怀天下,侠之大者,
——第四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