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奇闻荆轲公子丹高渐离 |
2、一把差点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短剑
赵惠文王在观看剑客较量搏杀,不断有人中剑倒下,尸体被拖了出去。
赵惠文王为了验证庄子所说“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杀人绝技,做了无比血腥的选拔赛准备,花费七天时间优中选优,付出了六十余条失败者的生命,得到了有资格与庄子较量的剑士五六个人。
看来,一场旷古绝今的击剑大赛就要进入观众眼球了!
但是,现场观众与后人们都没能见到庄子出手这种生死大赛,庄子临场退却了?
实际上,庄子意不在比剑,而是借挑选武器陈述自己的“剑道”!
庄子在与赵惠文王侃侃而谈。
庄子在与赵惠文王论剑时曾经阐述了他心中的剑道,三把剑理论: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民之剑。
庄子口中的庶民之剑,即把剑仅仅作为兵器使用,意指好勇斗狠的江湖剑客侠士;诸侯之剑则把长剑延伸为官员对地方的治理理念:审时度势,任人唯贤,安定一方。
而庄子说剑的重点,是他心目中的“天子剑”,庄子用富于诗意的语言阐述了以剑道治理天下:坚城险山才是无坚不摧的剑尖,和谐周边邻国才是锋利的剑身,遵循自然规律顺和民意才是真正的剑道。
但是,庄子口中的“庶民剑”,却差一点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字幕:“剑道”)
咸阳殿门口,荆轲手捧木匣,身后是捧着地图的秦舞阳,两人在走进咸阳宫。
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荆轲刺秦王。
众所周知,荆轲刺秦王最终没有成功,但也正是因为这点,才使这个故事有了更加悲壮的色彩,在荆轲行刺的策划以及过程中,几个人义无反顾献出自己的生命,其行为已经有了侠客风采,易水边风萧萧其易水寒一曲高歌,至今不绝于耳,司马迁笔下的“信廉仁勇”剑道风骨与金庸大师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风采,隐隐展现在了这次不成功的刺杀行动中。
故事背景:战国末期,掌握了当时先进军事科技的秦国,开始凭借手中的青铜长剑逐步侵吞东方各国,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两年后秦国又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此后向北进军,逼近燕国。
燕国公子丹惊惧的眼神,忧愁的眉头。
大军压境,燕国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燕国太子公子丹曾在秦国做过人质,对秦国的野心更加清楚,下狠心派了自己豢养多年的著名剑客荆轲,作为燕国使者前来觐见秦王嬴政,为了保险起见,又委派了燕国闻名遐迩的勇士秦舞阳,作为副使陪同荆轲出使秦国。
据史载,秦舞阳十二岁便拔剑杀人,一对怒目使人不敢与他对视,这位秦舞阳看来是公子丹为刺秦设置的“双保险”。
秦国王宫外,号称勇士的副使秦舞阳脸色苍白、牙关紧咬、嘴唇发紫、浑身战抖!
著名勇士秦舞阳,面对威严的秦国侍卫,突然没有了勇气,荆轲不得不为副使解释:“下臣的副使乃荒蛮边鄙之人,没见过真正威严,请大王允许他捧图而上,完毕使命。”
秦王看来也讨厌胆小鬼,传旨荆轲独自上殿,秦舞阳在阶下候旨。
荆轲从浑身战抖的秦舞阳手中接过图卷,昂首上殿……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也就是说,荆轲原来姓庆,先祖迁徙到了卫国,荆轲到了燕国后才改姓为荆,至于“燕人谓之荆卿”,当然是因为荆轲被公子丹举荐为燕国大夫,上卿待遇,车马美女,礼遇如同王族。
荆轲自幼喜好读书击剑,但其政论不受卫国卫元君欢迎,此后秦国灭了卫国,设置了东郡,荆轲也算受害于秦国而国破家亡。
荆轲离开卫国后处处遭遇“白眼”:来榆次拜访赵国著名击剑大师盖聂,论剑时被“盖聂怒而目之。”;在邯郸与剑客鲁勾践博戏,一语不合,竟然被当场赶了出去。
看来荆轲的剑术没有被名家认可,甚至博技杂耍也没有受到尊重,但来到燕国后,荆轲却遇到了知己:标准的酒肉朋友高渐离。
高渐离陪同荆轲觐见公子丹,荆轲被赐车马美女,居住如王宫。
荆轲与高渐离有着相同的爱好,都爱高谈论剑,吃狗肉喝烧酒,高渐离有音乐天赋,这与喝了酒喜好狂放高歌的荆轲相得益彰,还别说,正是与这位“酒肉朋友”的交往,彻底改变了荆轲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