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明末才子怀素自叙帖冤辩 |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王了望离奇的入狱与出狱过程,却能发现有几点不可思议之处:王了望入狱之前,以王了望亲笔撰写《得怀素自叙帖》字帖来推断,王了望并没有打算将得到书法至宝这一事件保密,但以王了望当时年轻孤傲的性格来看,也并没有将怀素《自叙帖》随意示人,这点“私密”从陇西地方志以及文人笔记中从未出现,这时候,没有证据就是最好的证据:王了望得到怀素《自叙帖》之后,先是详细描述了得宝经过,继而将其秘不示人,不论好友亲属,也不论官绅名士!
这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得到宝贝,炫耀而不分享,结果会是什么?不言而喻,必然遭人嫉恨!
所以,王了望的入狱,令人自然联想到跟收藏怀素《自叙帖》有关,从“冤辨”一文中可以看出:给“从贼犯官”送行众人中,唯一被抓的是王了望,这时的王了望与其他送行人究竟有什么不同?答案唯有一个:小秀才王了望拥有一件大国宝。
再者,王了望入狱将近一年,作为“谋逆”要犯,当时官府即便为了凑集罪证,也肯定会对其彻底抄家,但看来一无所获,最起码迄今没有任何从王了望家中搜出怀素《自叙帖》的记载,我们只能认定:此时期代替王了望保护怀素《自叙帖》的是王了望的妻子,因为此时期王了望近乎“众叛亲离”,所信任者并无他人。
我们甚至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让人心里不舒服的结论:实际上是王朝更迭救了王了望,更是救了他的怀素《自叙帖》。
从“冤辨”状看,王了望此刻朋友很少,这说明王性格孤僻直爽得罪了人?入狱或者是一种对他的惩罚,但有点重了,这又是为什么?
在“冤辨”中,王了望极尽笔墨大谈送行,却不涉其他,是不是文思缜密的王了望有意如此?事实上所造成的效果是没有祸及到妻子、家人,更没有朋友被连累,而且“冤辨”状中两次谈到妻子,口气都是哀怨怜悯,提到亲朋却在埋怨:“妻子宵啼,堪下闻猿之泪;亲朋陌路,莫动解驂之情”
这情形有点像王了望在刻意保护什么,难道是在保护藏在妻子那里或者一个极为私密朋友之处的怀素《自叙帖》?
结果王了望被赦免,似乎是“冤辨”一文打动了巡按甘肃的魏琯。但若仔细推敲,却还有疑点:魏琯作为刚刚改换门庭的前朝官员,仅凭一“冤辨”上诉状,就能立即做主放人?
我们可以断定,这位负责任的官员还一定仔细研究过上诉人王了望的所有案卷,以及抄家之后的所有物品,怀素《自叙帖》有没有被发现不好说,王了望自己的“得怀素自叙帖”一定被看到了。
魏琯既然铁心救助王了望,详细了解其人应该是正常行为,也正因如此,魏琯对于这两张字帖的命运与处境肯定清楚,是否想得到不太好说,但是好奇心一定有,没有反而不正常,因此,因为一纸“冤辨”写的绝妙便释放了辩冤人只是表象,而王朝更迭才是王了望的出狱主要因素,而且,魏琯眼中的《得怀素自叙帖》与心中的怀素《自叙帖》,无疑也在打动这位明末才子,致使这位明崇祯十年的进士魏琯,最终赦免了明末秀才王了望。
中国有句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大牢并没能改变王了望的孤傲本性!甚至对救助他出狱的几位官员,也没有发现王了望借机“走动”或者结交,这使得王了望的自由之身仍然被他自己牢牢把握,但是,也正因为这种自由追求,王了望的学业功名未曾长进,仕途前景那就更谈不上了。
明末清初时的王了望,三年中悲喜两重天,第一年因战乱得到无价之宝怀素《自叙帖》,第二年因战乱被捕入狱,第三年却因战乱出狱。
大清朝局还是些乱局、迷局,死里逃生的王了望,在政治上已经出局?还是入局?又或已经陷入“当局者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