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为什么要对和尚们举起屠刀?
(2016-04-25 08:32:18)
标签:
人文/历史文学/原创太武帝拓跋焘佛教灭佛诏 |
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去看,人的信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巫”、第二阶段是“迷信”、第三叫做“宗教”。
人类学家周一兵这样说:“那么从大兴安岭森林里冲出来的,众多的鲜卑部落,包括他们到了草原,他们原来最开始是什么呢?是萨满。萨满就是巫的阶段,认为我穿着花里胡哨的一身衣服,拿着一个萨满鼓,拎着一个萨满锤,我就能够呼风唤雨。对于拓跋鲜卑人来说,崇信萨满曾是他们与自然交流的唯一手段。
但是作为巫师,本身这个职业他的危险系数就非常高。今天让你求雨,能懵着了,这雨来了,这个雨来了。于是,你可以有非常显赫的位置。那么你要是懵不着,这雨没来,反反复复求了好几回还不来,你就被杀头了,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务。
但是当他们冲出草原进入平原,从放牧狩猎不得不转换成农耕之后,他们的信仰也跟着发生了动摇。
那么这个变化的阶段,也就是说,从支配神,认为自己可以战天斗地,向讨好神的阶段去变化了,是个进步了。但这个时候他要选择,我讨好哪个神。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神?是佛教,因为佛教说,你们拓跋人的家,你们的这些王,就是现世的佛,这一点打开了他们思想牢笼。
因此在拓跋焘时代,曾降旨废除萨满巫师祭祀杂神的活动。讨好神的特点,就是做交易。他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去供奉,供奉他。让他能够比如说,我刻一个像,石像,刚开始已经开始建寺庙了,我这样能够讨好他。”
一天,崔浩和寇谦之被拓跋焘传进寝宫,两人急急而入,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代战神拓跋焘,竟郁郁寡欢,显示出从没有过的沮丧。
魏书记载:原来昨晚拓跋焘做了一个怪梦,梦到自己的父亲和爷爷非常气愤,在梦中训斥自己。惊惧之余,拓跋焘希望崔浩和寇谦之能为自己解释梦境的寓意。
寇谦之认为是和尚的恣意妄为扰乱了宫廷的威仪,这不祥的梦境有可能是一种妖术所致。
而崔浩则强调这就是玄高和尚的阴谋,因为几天前,玄高在宫廷内的太子拓跋晃的住处搞了一次大型法会,法会历时七天之多。
一直以来,为了遵从祖制扶植佛教,拓跋焘给予佛教徒们一系列宽容的法令,但这种宽容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报答。
崔浩和寇谦之两人的判断,使拓跋焘达到了忍耐的极限。
历史记载中,这一事件是以梦境开始的,当然这也许只是个借口。其实,在那个时期拓跋焘要杀人,并不需要任何理由。虽然这个和尚曾经是他自己亲自请来的。
公元444年,拓跋焘终于下了狠心:玄高和尚被杀,时年43岁。
其实,北魏统治时期,赋税、徭役等极重,这引发了底层百姓的强烈不满,太平真君六年,也就是公元445年,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起义爆发后,魏军前往镇压,却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一度达到十万余人。与此同时,聚居于山西临汾的薛永宗也发动了起义,队伍达五万余人。当年十一月,两支起义军连衡相应,结成犄角之势,声威大震。
公元446年正月,形势到了紧要关头,身经百战的拓跋焘亲自统兵镇压起义。大军兵临汾曲,利用当地豪强建立壁垒,隔断薛永宗和盖吴的联系,随后在起义军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发起突然袭击,迅速镇压了这支起义军。
在拓跋焘大军回师途中经过长安一座寺庙时,竟发现寺内藏匿武器,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拓跋焘忍耐的极限,拓跋焘认定僧侣持有武器定然与盖吴反贼勾结,于是拓跋焘命令随军的崔浩起草了一份诏书,这就是著名的灭佛诏。
诏书内容:向全国宣布佛教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和尚无论年龄大小一律活埋,并禁止任何形式的佛教传播。
这一律令的发布是佛教徒们真正的末日。
有资料显示在这件事情上,崔浩既是始作俑者又是身先士卒者,令人难以想象一位曾经的大儒竟会对如此血腥的杀戮不加劝阻,反而积极参与。
不久前,拓跋焘曾下旨,命全国推行儒家教育,在圣旨中甚至提到“扫除胡神,灭其踪迹,和尚无论长幼一律处死。”其态度之严厉可见一斑,但从结果来看,崔浩所倡导的儒家教育并不令人满意甚至背道而驰,显然崔浩也被这些佛教徒的执迷不悟激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