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天师发迹与崔浩的复出
(2016-04-04 09:22:01)
标签:
人文/历史文学/原创北魏寇天师崔浩 |
天师寇谦之在和崔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了改善“天师道”的法门:道教的天师代代相传,就像皇帝传太子,不是创始人张陵的嫡系子孙,是没有资格做天师的。
寇谦之现在解决了这个难题:首先他将“天师道”改名为“新天师道”, 然后把儒家礼仪融入道教,所谓持戒、持礼、持法!
至此,寇谦之终于完善了自己的理想第一步,而崔浩心中那个复出的计划也到了实施的关头。
实际上,崔浩自己也清楚,拓跋焘虽然表面上把崔浩赋闲在家,但真正有军国大事的时候还是要请崔浩进宫请教。
这一天,崔浩把寇谦之也带进了王宫。
拓跋焘虽然年少聪敏,但毕竟身在宫内少见市井伎俩,面对寇谦之和崔浩共同设计的小把戏竟然毫无察觉,深表赞赏:
《魏书•释老志》记载,崔浩极力推荐寇谦之,甚至把寇谦之比作当世的活神仙。
拓跋焘不得不相信了,并果真开始关照起了道教。
尽管如此,拓跋皇族对崔浩的不满依然存在,为了让崔浩名正言顺的回到身边,拓跋焘想了一个办法。
数年前拓跋焘十五岁时曾与同为鲜卑人的柔然发生过激烈的战争,但到了公元425年时,柔然依然经常进犯北魏的领土,令拓跋焘不胜其扰。
但这时北魏的西方又兴起了一个更加强横的王朝“大夏”,其首领叫赫连勃勃,自喻为中原王朝先祖夏朝嫡系后裔,其实赫连勃勃是匈奴人残部,属于匈奴的铁佛部落。
数年间,通过与后秦的战争,赫连勃勃部势力逐渐扩张,已经囊括长安以及关中地区,毗邻北魏西部边境。
显然,柔然不除,危及的是现在魏国边境,大夏不灭,危及的是将来不久的魏国生存。
这两个死敌是拓跋焘必须除掉的对手,于是皇帝当众提出:御驾亲征应该先灭掉大夏还是柔然?果然众臣中计,争论不下。于是拓跋焘顺理成章的请出了崔浩与寇谦之。
《魏书》记载:寇谦之登坛作法,详辨天象。道长、天师兼仙人得出结论:“此时五星并出东方,利以西伐。天应人和,时会并集,不可失也。”
北征是征讨柔然部落,所谓西伐就是直指大夏国的赫连勃勃。
崔浩这次可谓不负嘱托,随军出战,数月后,拓跋焘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俘敌数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虏夏人一万余户,凯旋而归。
一年后,拓跋焘再袭大夏,夏军终于崩溃,大夏覆灭,拓跋焘的北魏版图越画越大。
崔浩则官复原职,顺利回到权力的核心。
北魏从拓跋珪亲近佛教开始,再到拓跋嗣及拓跋焘后来的这两代皇帝也都崇信了佛教,皇宫里的生活也每每与佛事相关。
每年的农历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直到现代,在这个佛家重大日子里,北魏时的平城今天的大同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魏书》中对这一天也有详尽的描述。
那是一个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无数的僧侣和信众用车载着数尊巨大的佛像上街出巡,甚至连太武帝拓跋焘都会亲临城楼,表达天子礼佛的之意。
但是,自从寇谦之进入宫廷之后,这一局面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