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北魏拓跋珪改革 |
拓跋珪在母族贺兰氏的强力支持下重建了代国。
改号魏国之后的十年,是魏国踏着战争脚步行进的十年,拓跋珪东挡西杀南征北伐,与其说在开疆辟土,不如说是在挥舞马刀求生存!
儿子在开疆辟土,母亲贺兰氏十年的心路却步步滴血,终于心力憔悴与世长辞。
就在拓跋珪建国的第十年,贺氏因为最疼爱的幼子拓跋觚被后燕扣作人质,思念与痛心交集而丧命,其实,贺氏的心病俱来自于长子皇帝拓跋珪。
公元388年,拓跋珪亲自率部突袭高车、吐突邻诸部,而吐突邻是贺兰部的附属部落,于是贺讷及染干兄弟赶来救援吐突邻部。
谁知,这正是拓跋珪诱敌之计,当贺氏兄弟懵懂之际却被早已埋伏的拓跋珪回师痛击,贺氏兄弟几乎全军覆灭。儿子对母亲族部落痛下杀手,这令贺氏痛心疾首。
盛乐金陵母亲的葬礼上,拓跋珪曾把自己的一颗泪珠滴在了贺氏的脸上。此时,谁也不能说拓跋珪的眼泪有虚假成分,但对母亲的一次次打击,的确是拓跋珪亲自所为,甚至母亲的最后去世也和儿子拓跋珪有关。
公元395年,拓跋珪突然决定断绝继续给盟友后燕输送军马,并派自己的弟弟也就是贺氏心爱的幼子拓跋觚出使后燕,告知绝交。贺氏极力反对但毫无用处,果然,同为鲜卑人的后燕慕容氏扣留了拓跋觚,不久死在后燕。
一切都在拓跋珪的计划之内,唯有母亲的悲痛出乎拓跋珪的预料。
儿子无情撕裂了母族的血缘亲情,她忍受了,但作为母亲,她却无法忍受儿子无情撕裂他自己的手足亲情!
离开这个世界,对母亲贺氏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解脱,因为几年之后,她的另一爱子拓跋仪也被拓跋珪无情赐死。
398年六月,贺氏辞世,也许是刻意躲开陵墓中母亲的注视,拓跋珪七月便下令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当年十二月宣布即皇帝位,改元天兴,史称道武帝。
但是,平城非盛乐可比,人口、军队、城市规模所有的一切都是既多且大,管理已不似以前了。
在北魏铁骑摧毁燕国的战争过程中,拓跋珪从燕国都城中山强行迁徙到平城三十六万之众的燕国平民和十余万手工业工匠,这些被称为“平民户”的人们建设了平城,繁荣了平城,但是,这些并不会牧羊挤奶的“外来户”也需要生存,也要吃饭,拓跋珪便在平城周边实行了“计口授田”等政策,此举措揭开了鲜卑人从狩猎、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农耕为主的序幕。
这种划时代的转变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大同市附近的部分农民,依然保留了些许游牧生活技巧,追溯其农耕生活起始,应该源于北魏或者更早时期。
让我们回到历史中:拓跋珪即位初即对鲜卑人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此举使中国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日后北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都平城后的拓跋珪意识到:马刀可以用来开疆辟土,却无法用来指挥百姓,什么才是能令人们甘心拜服统治的法宝?
古老的萨满教是鲜卑民族神圣的信仰,当萨满巫师宣称自己是拓跋珪母亲或父亲时,即使贵为王者的拓跋珪也必须跪倒聆讯。
这令皇帝极为不舒服!曾经,拓跋珪遣将出征,巫师跳神送行言称诸神保佑此战必胜,但大军征伐后燕却兵败而归,盛怒之下的拓跋珪干脆挥刀宰了预言不准确的大巫师。
杀了巫师也许算是拓跋珪破除了迷信,在以后的战争中,面对似乎不可战胜的后燕铁骑,拓跋珪精湛的战术连连奏效,首先诱敌深入,然后把国人迅速西迁。八月,拓跋珪突然反击,大破后燕追兵,率二万精骑反把后燕太子慕容宝追到参合陂,并一举摧毁后燕主力,生俘近五万后燕骑兵。
拓跋珪开始明白:古老的萨满教没有统一教义,巫师们对凡是不理解的自然现象都解释为有神灵在作怪,因此日月星辰山石树木都可以奉为神灵,大到大军出征、苍天行雨,小到民间牲畜生病,都要依赖巫师施法给予解决,这种原始风俗个别的甚至延续到了今天,例如:山西乡间的祈雨活动。
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文化习俗的渐变,而在拓跋珪时代,宗教文化转变却是突然性的、甚至是强制性的。
拓跋珪下旨:皇城内外禁止萨满教众活动!
但是,这时的拓跋珪也非常明白:一个没有信仰的群体极难稳定,必须寻找一种萨满的代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