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军事吴国阖闾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吴越儶李之战,具体战役由范蠡策划,战前动员别出心裁:从大牢中动员了一批死刑犯上了战场,当然要对他们许诺点什么,例如死在战场上家属给予抚恤、一旦不死就此免罪诸如此类。
“死刑犯敢死队”却不是上阵厮杀,而是一支“自杀表演模特队”,面对的是举世闻名的吴军步兵方阵,观众是吴军士兵;目的也很简单:一、吸引吴军注意力,以便范蠡指挥的偏师迂回敌后;二、以残酷罕见的表演搞乱吴军阵形;三、震慑吴军,从士气上摧毁吴军!
最后一点最重要。大家大概都听说过帮会械斗时常用手段:自己捅上自己一刀!对方立时软蛋……或者也冒出个更狠的,给自己个三刀六洞之类,那样胜负就立时颠倒。
越王勾践组织的“死刑犯敢死队”表演极为成功:双方列阵已毕,从越军阵中走出了三列横队士兵,手中俱都明晃晃,吴军正待开战,却见这些越军“前锋”一声号令,齐刷刷把利剑搭上了自己脖子!
这下吴军不急于擂鼓开战了,总需要弄清对面发生了什么吧?吴军士兵们也没领教过这等战姿,一个个伸长脖子同看稀罕洋景。
越军中又是一声号令,战地表演模特把剑同时向自己的咽喉抹去,一齐流血,一齐倒地,一齐命归黄泉。
吴军大骇之际,第二列又开始了自杀壮举,两翼吴军不由聚拢中军,后面的也积极前挤,生怕错过了这绝世眼福。
同样的故事又开始重复,三列越军好似刻意向吴军表示效忠般依次表演自我割头,观众开始恐惧:这等不怕死的愣种!怎么与他作战?
是啊,人家本就是主动送命的,欲靠战斗保命的理智人,怎么能同不要命的拼命?
士兵看傻了眼,将领看晕了头,越军阵内突然战鼓大作,没死的“模特”们挥剑开始冲向吴军“乱阵”――观赏这种表演,没有什么人能守规排队,队列乱点是正常现象。
更可怕的是冲上来的真正“敢死队”:勇将灵姑浮驾战车带队的突击队,目标直指阵中的吴王阖闾,越军随后全军冲锋,本来就大乱的吴阵这下成了一窝蜂,顿时指挥失灵。
还有可怕的事情:完成了迂回任务的范蠡部在吴军战阵后方动手了,吴军雪上加霜,前后受敌,士兵不愿与不要命的越军前锋死拼,全军瞬间溃败!
成功突向战阵中央的灵姑浮大显神威,挥戈向不知所措的阖闾击去,阖闾急退几步,总算让过了长戈,却就差那么一点,结果大脚趾被伤。
剧疼之下,阖闾无法坚持,只得率部溃逃,本来预计的一场大战变成了一场大追杀,杀疯了的越军步步溅血,一路狂砍,一口气把吴军追杀至离檇李七里的陉地,遇到了后路吴军的接应,方才大胜回师。
越王勾践自知兵力单薄,不足以穷追猛打,就此收兵凯旋。
吴军更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勇气,因为:时逢夏季,天气炎热,再加上战地医疗条件受限,阖闾自己也没有注意卫生,受伤的脚趾感染,一点小伤成了致命,阖闾竟然不治,死在了陉地!
这下,小败成了大败,大败成了大仇,吴王战死,吴军含恨回军,以失败告终此番征伐。
太子夫差继位吴王,与越国算是结下不解梁子!夫差发誓:弑父血仇,不报焉为人子!
延伸阅读:名词解释:1、“霸主”: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实力每况愈下,几个实力最强的大国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盟会,选举个头头来做表率“尊重”周天子,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天下”(引自《战国策·秦一》张仪语),这个各国民主选举的头头就是所谓“霸主”。
“霸主”能享受周天子所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可以向诸侯国发号施令、征调军队和收取贡赋,各大国君主都想尝尝滋味,这样一来,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也就自然变成了大国争夺霸主与小国保住生存权的战争史。
2、“将军”:春秋时期的将军与秦代之后的“将军”不是一回事儿,前者“将军”动词内涵大于名词,后者成了表示军中职衔的纯粹名词。春秋时期“将”与“帅”通用,都是三军主帅的意思,将军,即统帅三军,帅,是三军统帅。
后来将与帅逐渐演变成了职务与军衔,帅也就升格成了将的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