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楚国为什么第二次放弃都城?

(2015-11-16 08:34:52)
标签:

文化

历史

孙子

楚国

迁都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楚军由郢都一路翻越大、小别山东北而上,吴军则由淮水一路舟船疾驶西北,两军为着相反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行军方面吴军沾了大便宜,步卒搭乘战舟,途中等于休息,楚军不然,为了这次收拾蔡国,楚军专门训练了“山地师”,史载原文为“陵师”,长途行军,一路翻山越岭,士卒疲惫是不用问的。

两支大军这次有点搞笑:各家所长全弄反了,几乎是如同调了一下个,吴军运输方便,一贯强悍的步卒配备了“革车”,楚军的车战是长项,却因山路崎岖改步兵为主力,仗还没开打,楚军便屈居劣势。

更为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吴军上行到淮水与汝水、汭水的汇合处,却奉令全军落帆待命,不再前行,这里曾是上次伐楚孙武弃舟登岸奔袭楚都的地点,由此南下百余里便是上次柏举大捷的老战场,莫非这次孙子还要依样画葫芦,再来次长途奔袭楚都?

这里已经到了蔡国边境,沿汝水上行五十里就是上蔡,吴军驻舟于此,等待什么?

吴军在等待楚军!

军报:前方楚军正欲渡汝水,孙子不愿形成据河固守的态势,那样战事将旷乎日久,就算击退了楚军,也不能确保长安,孙武的意图是放过楚军,断其后路,照成吴军欲聚而歼之的态势。

消息严密封锁,楚军安心北渡,前方还有一道汝水支流:洪河渡过洪河之后,就能一举拿下蔡都,从而一战平掉蔡国。

哪想楚军刚开到蔡都城下,背后传来紧急军报:汝水、洪河开来大批吴国战船,卸下了海量兵车,随车无数步卒,现在已经切断了后路,将军早断!

楚军主将是子期,闻报不禁失色:长途跋涉,大军未得歇息,便沦于前有坚城后有强敌的处境,攻城是不可能了,回头与吴军死拼?疲军能与刚下舟船的吴军悍卒血斗?

再说,自己的部队尽是步卒,原以为收拾小小蔡国不用出动重型战车,压根没打算与吴军交战,现在被配备兵车的克星兜住了后路,情形看来不妙!

不过,子期也并非庸才,立即醒悟到要立即兵锋转向,躲开吴军锋芒,然后再徐图后战。所以大军未停步,绕开蔡都,扑向了西北不远的繁阳。

繁阳几乎是个不设防小城,楚军一到,立即陷落,子期略微心安,谁知大军还未举炊,背后的吴军粘胶一般便跟了上来,子期明白,需要拼命了,否则一旦被围在城内,繁阳即成了死地,那时处境将更为不妙!

就这样,吴楚两军在楚军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开战了,这里对于楚军来说,是处于敌国,而对于吴军来说,反类似在本土作战,所以两军根本没有形成多大的战阵厮杀,再加上楚军原本就怯于脱离兵车的纯步兵作战,两军交汇,楚军立溃!

所幸步兵有步兵的好处,溃逃不用选择道路,没有胜利希望的楚军士兵往国内猛窜还是万众一心的,再说,楚军数量占优势,吴军几乎杀不胜杀,大部士兵还是逃到了楚境。

但是,眼看吴军又要尾追而来,这下成了楚军散卒在前面引路,吴军跟着“向导”在后面进军,远在郢都的楚昭王立时感到了威胁!

论说作为楚国令尹的子西应该恐慌才对,可是相反,子西得到前方南北两路大军均告失利的战报后,反而心内大喜!

这是为什么?莫非子西与子期之间矛盾达到了如此地步,竟至幸灾乐祸?

不是这样,原来子西早就设想对楚国的政治来一个大改革,统一新的政令,重选执政队伍,尤其需要淘汰那些曾随昭王一同逃亡的庸臣,这些人除了那点随君王一起蒙难的忠心,其它一无所长,虽没什么理政治军能力,却由于伴驾大功,身居高位,昭王碍于情面,又无法做大量炒鱿鱼的精兵简政工作,致使令尹子西忧虑非常。

郢都政局一片死气沉沉,子西屡次建议昭王采取决断,一直不能如愿,现在有了最佳借口:迁都避兵锋,励志变朝局!

天不怕地不怕的昭王就怕吴兵压境,所以顺利批复了子西所请,从此楚都由郢迁鄀(今湖北宜城),就势改革朝政,革新吏治,楚国局面终于逐渐稳定。

延伸阅读:典籍解释:《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