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军事孙子吴军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二十四、死地求生
麇,在古汉语中是个多音字,读音为“军”时就是獐鹿的意思;读音为“群”时,就是成群的意思。
推理下去,两音结合岂不就是一群鹿的意思?可是,一群鹿又能怎样?还不也是猎手的猎物、群狼的美食?
顺利抵达麇地的吴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此时的秦楚联军尚在围向汉水与清发水的汇合处,那里是预计伏击吴军的水路关口。
待清楚了吴军准确信息,从雍澨南下的秦楚主力已经疲惫不堪,却需要调头北上,远征麇地,现在谁也无法把握吴军的兵锋所向了,难道这群疯子要进兵秦地报复秦国?
为保险起见,联军没有全部出动西北,还是留下了秦军主力与所有楚军水师,继续等待在原伏击地点,没人相信吴军会杀出楚国西部边境,那样无异于自杀。
吴军肯定还是准备经汉水入长江,从水路回吴国,对这点,秦楚――包括吴军大部分将领都没有估计错,这就简单了,只要把吴军从麇地赶出来就是了,吴军入伏是迟早的问题。
这次西进,楚军是自都城被占后首次单独面对吴军,主帅子西格外持重,沿汉水而上,并不疾进,快到麇地时,大军方才全军登陆,慢慢围向麇城。
至于吴军重新进入汉水?那正是所愿,如此楚军在后追杀,等于一路驱赶吴军顺汉水进入联军埋伏圈。
所以,重兵登陆威吓吴军进入舟船,是楚军目的,也算一种“围三缺一”吧,吴军有水路逃命,就不会在麇地与楚军死拼到底。
但局面有些奇怪,吴军坐等楚军逼近,没有任何出兵决战的意思,倒好似准备固守麇城,等待秦楚联军大军云集。
对于子西等楚军将领来说,这也容易理解并接受:麇地囤积有楚国的大量粮草,现在尽被吴军掠得,此地又是林密草丰,战马不乏食,且因木材充足易得,吴军设立层层木寨,楚军要想攻取不大容易,就是那无数檑木,就足以使进攻者却步。
并且,麇城紧靠汉水,楚军无法切断吴军水源,沿江而上,又有吴军的水上木寨阻碍,若想一举拿下,伤亡必重,就是把吴军赶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
此时,麇地吴军当真打算困守于此?当然不是,吴军的目的是调动秦楚主力西进,自己好脱身东去回吴国,只是突围不到时机而已,与楚军缠斗于麇地?当然不是吴军所愿,现在孙武关注的是秦军主力何在。
地名有些犯忌讳:吴军如同一群獐鹿被圈在了麇地,等待被猎杀。难道昔日虎狼当真沦落到肥鹿地步?
吴军在等待什么?在等待楚军发起围攻战的时刻,那时楚军后方必虚,吴军全力一突即可扬长而去,或许能掠取楚军辎重资己,以备长途回吴之需。
这当然只是吴军的一厢情愿,楚军未必按照吴军设想行事!
楚将子期经过仔细观察吴军守备工事,心中已有主意,向主将令尹子西建议:残秋初冬,不可能长期围困偏远的麇地,寒风一起,大军必将被迫退军避寒,那时吴军趁机掩杀围追,我军处境将不妙!
此季节草枯木燥,吴军工事又大多是木料构筑,不如放上一把火,给吴军一个集体火葬!
子西不干,原因简单:庄王伐麇时,王室子弟多有战死沙场,尸骨无存,现在焚烧吴军?那些王室骸骨怎么办?尸骨无存,沦为孤魂野鬼?
子期暗怨子西迂腐,极力劝说:“国破家亡之际,怎能不悯惜活着的生命,反倒去关爱早就死去的人?死者如若地下有知,也必定会乘烟借火来帮助我军,假如无知,我们又何必顾惜荒草中的枯骨,而不顾击败吴国的时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