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楚吴军最困难的日子
(2015-09-29 08:58:54)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孙子吴军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二十三、虎落平阳
大胜并且有了大收获的的吴军会师了,却不再回军雍澨,而是带上楚军的辎重,径直东去,不再理睬逃往东北方向的楚军!――这是吴军早就预谋了的,就是为了顺利东归。
大胜之余,将士未免懈怠,拼杀的兴奋已过,现在就剩下枯燥的行军了。
不防就在此时,迎头突然出现了秦军的兵车,马大车重,杀向了猝不及防的吴军大队,吴军顿时混乱,连孙武、伍员也一时无奈。
兵无战心,将有归意,大部吴兵没有了厮杀意志,孙武、伍员紧急集合了身边的亲兵,殊死抵抗,步步后退,也幸喜秦军因吴军强悍,不愿自己伤亡过重,只是随后追杀,吴军主力才得以幸免。
刚缴获的楚军辎重丢了个精光,还幸亏自己的粮草走在了大队最后,从物资上也算没受多大损失,但伤亡就不用说了,几近两成,尤其是士气,竟从此染上了“恐秦症”!
更要命的是,此前上下一心,将兵一个目标:东去,东去,再东去。现在情形明朗了――此路不通!秦楚联军显然发觉了吴军的战略企图,再强行东去,必将会遭受更为惨烈的打击。
虽然部队还算建制完整,只是,东归之路却更加遥远,要说就此“顿开金锁走蛟龙”?为时尚早,吴军的东归之路变成了西行,全军原路退回雍澨,以后去何方?现在还不敢说,唯一能断定的是:东归之途一路坎坷!
此战,秦军又巧拾了“风落枣”!《左传》载:“九月……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
一支强悍、屡胜的军队,比一支屡战屡败的“菜鸟”部队还要经不起失败,战场上威风习惯了的士兵,恰恰心理越打越脆弱,而屡战屡败的部队只要能屡败屡战,将士的心理却会被锤炼的不知败为何物,有时,战事怎么算账都是吃了亏,但只要能给对手造成点损失,竟能打心底认为自己打了胜仗。
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的战史中屡见不鲜,也算自然规律在给弱者一点补偿吧。
秦军奔袭夫概的那场战事,距离远,夫概残部被尽数带回吴国,对其它士兵没有什么心理影响,这次才算是秦吴两军的第一次交手,竟然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的打败了,这太可怕了,或者说太不可思议更确切些,要说给失利找点理由,那无非是诸如“吴军大战刚过,不及防备”“秦军狡诈,以生力对疲师”之类的说辞。
但对于一军主将来说,这更为可怕:敌军主帅极其高明,心思慎密,眼光敏锐,懂得什么时候该出手!
孙武与伍员一样焦虑吴军眼下的处境:虽然表面上再次重创楚军,但楚军兵力损失不大,缴获的军资转眼间被秦军劫走,吴军自己损失数千宝贵的兵员,怎么算账也是一次大败――尤其是军处敌国纵深,兵员无法补充的情况下。
战局的关键不在于此,甚至秦军彪悍善战也不是致命威胁,战局要害在于目前吴军所处位置。
吴军从郢城向东北方向前出,初衷是为了掩护吴王回国,接下来是为了夺路东去,就战争全盘来说,雍澨不是什么战略重地,除非吴军志在拱卫郢都,但丢弃楚都是吴军必选,那么,目前大军集结于雍澨就毫无实际意义了。
就实际战事来讲,吴军集结兵力目的已经实现,也算成功了一半,但接下来的背水大战,不但没能全师东去,相反却暴露了自己主力的准确位置与战略企图!
不用说,秦楚大军云集雍澨也就是一两天的事,吴军处于死地,将被迫与数量远多于自己的敌军死打硬拼,或者被围雍澨,那样局面将更为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