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危局的吴国远征军
(2015-09-21 08:22:23)
标签:
文化历史军事孙子伍子胥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二十二、面临危局
楚都的吴国占领军现在首要的是要掩护吴王回国,所以集中部队前出雍澨,其军事行动大张旗鼓,摆出了一副进击稷地秦楚联军的架势。
这一招果然奏效,秦楚联军也迅速集中了所有主力,看样子也欲毕其功于一役,一战定社稷。
伍员、孙武仅摆了个阵式,就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吴王得以顺利回到姑苏。
下一步的行动呢?三位主将三种心态:伍子胥志在打击楚国,擒获楚昭王,以雪家仇;孙武则不然,现在明智的意识到,是该全军回国的时候了,一切军事部署应该按照全师归吴为主要目的;伯嚭则是怎么着都行,留下来祸害楚国,咱没啥意见,全师回吴国也不错。
伍子胥旧恨未消,还是那种一见楚军就眼红的架势,出兵就准备去拼命,至于郢都?三人这时的认识是一致的:没有死守的必要,全军包括辎重,全都开上了前线。
孙武的建议起了作用:提军雍澨,以逸待劳,击溃楚军则郢都必保,战事有变,则寻机东去,在回师吴国的途中再觅战机,那时急于求胜的秦楚联军会露出破绽的。
雍澨与郢城相隔汉水,而由稷地来战的秦楚联军则是由更偏东的清发水登陆,对于兵力已经减去了三分之一的吴军来说,却是在背水结阵,战事一旦不利,背后是汉水,没有什么退路,局面将不可收拾,。
但伍子胥与孙武两位主帅却出奇的一致:有决定权的是伍子胥,在他看来,背水结阵能使士兵置于死地而后生,至于战败?压根没想,部下两万余悍卒,楚国人得多少人对付?再说,以逸待劳,先谋后战,还能怕那秦、楚乌合之众?
孙武也愿意提前驱军过河,如此不管胜负,大军都可以直插清发水,对逐渐退军回国是有利的。
孙武建议:由自己率一部前出潜伏,等主力战事一起,则立即出动击敌背后,如此敌军必乱,大胜可期。
伍员点头认可,由孙武分一半兵力迂回前出,到时两人击鼓为号,前后夹击敌军,如此胜面更大,说不定能就此一举打垮敌军!
计划可谓周密,但战争向来是双方各拨各的算盘,就秦楚联军主帅来说,部署作战能力并不输于吴军,秦将子蒲、楚令尹子西、沈尹戌、子期等人,无一不是当世将才,对进击雍澨吴军,也是势在必得。
具体部署还是按照先前方略:由楚军先登场,秦军兵车后出击,将背水作战的吴军一举赶进汉水,如此便一战扫清收复楚都的障碍,楚国的复国大业也就初步成功。
九月天高,草枯叶黄,薄雾稀疏,嶂黑树暗。
昨日便从清发水赶往雍澨的楚军统帅子西心似残秋,略带凄凉。国事已经不堪,都城沦落敌手,国君流落他国,强楚威风不再。堂堂楚国,曾为昔日霸主,如今竟然沦落到乞求它国保护,虽然战事有起色,但子西还是心情黯然,无法品味这收获的季节,飘荡的稻香。
尤其来援的秦军主将子蒲、子虎,态度表面谦恭,实质寸权必争,在军事方面,别看事事征求意见,骨头里是以统帅自居的,用兵方略都是先自己商议成型之后才摆在双方的联席会上,没说的,这时楚军将领也只能服从指挥,任其调动了。
几次作战,都是楚军打头阵,接近力竭战败时,秦军才上场,这下秦军成了救世主,其实,谁不懂得战力消耗的基本道理?以生力军对付吴军的疲惫之师,楚军干得是磨其锐气的活路,秦军做的是收获“风落枣”的工作,可楚人还不能表示什么,毕竟现在是有求于人,人家是千里赶来“见义勇为”呀!
再说了,子蒲每次都是那个极为充沛的理由:对吴人的了解,秦军不如楚军,地理不如楚人――那就只好每战如此了。
此战也是如此,子蒲还是提议由楚军主战,秦军接应,子西等楚军诸将还是不能说什么,但秦军何时出动?何地接应?秦人偏还噤口不言,这下等于楚军在打糊涂仗,清楚的是秦国人。
尤其,此战不同于战夫概军、及一些零星遭遇战,现在吴军有备,背水结阵,况且主力集中,士兵们被置于绝地,焉得不拼命求生?这是硬碰硬的硬仗,无巧可寻,楚军伤亡必然惨重……总归楚人是为自己国家作战,无法表示些什么,但秦军一旦等到两败俱伤时出动呢?啥时都是求人不如求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