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的吴楚对攻战
(2015-07-20 09:15:33)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吴楚之战伍子胥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孙武皱起眉头,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战场已经失控,两支大军如同两个赌红了眼的赌徒,把自己的生命一齐压上了疯狂的赌台。
作为全军主将,似乎已经没有事情可做,组织系统已混乱,只能任由战势发展,究竟马上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
作为全军主将,总得做点什么,这时决不是冲上前去,挥戈厮杀,这样做对大局起不到多大影响,孙武现在最要紧的是什么?
沈尹戌与伍子胥的两驾兵车相撞时刻,两人几乎采取的同一自保措施:飞身跃起,往自己随车作战的步卒最密集处扑去,几个翻滚,站起身时,竟然都没有受伤,不过手中长戈都已脱手,也几乎同时,两人拔出短剑,向对方扑去。
但是,两位名将没有近身对决的机会,战阵一乱,士兵乱奔,人团滚来滚去,车马冲去旋来,只一瞬间,两人都被混战的人群、兵车给淹没了!
两人都不是只知道以命相搏的莽汉,都迅速登上己方的兵车,欲重新控制自己的士兵,实施对部队的指挥,那样将战力倍增。
可是没有用,士兵们已经接近疯狂,拧绞在一起的两军士兵已经无暇冷静接受指挥,名将此时也只能做一个普通士兵的工作,要么持械冲杀,要么擂鼓助势。
老天也像是受到了感染,不再那么静心观战了,不知何时平地刮起了一阵怪风,几乎没有方向,更像是在围着血腥四溢的战场打转,又像是在借狂风巡回战场,观看人们痛快杀戮同类!
这点也恰恰是双方主将所顾忌的,没敢轻率使用火箭,风向不明时,火攻用于战阵厮杀是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
狂风大作,呐喊惊天,人借风势,声趁风威,号角随风起伏,鼓声乘风回荡,战场尸横遍野,破甲纷落,剑盾交横,车马倒倾。
双方士卒都训练有素,但楚军显然更加疯狂,整个战场重心渐渐的向吴军一方挪移。
但吴兵也在拼死反击,兵器相交之声、杀喊声响遍荒野,楚军能参加混战的兵车越来越少,步卒明显不如开战时密集,然而,吴兵的尸体更是堆积如山,被逼得步步后退,这是吴军自进入楚境以来遇到的真正抵抗,遭受到的真正攻击,与之相比,前日夫概部的战损真算不了什么。
混战在继续,但已经不如开战时激烈,士兵们的呐喊声已经渐渐稀疏,战场上开始只留下了兵器相较的声音,受伤士兵惨呼的声音,以及还在血斗的人们的喘息声。
这是因为,人类毕竟不是机器,体力毕竟有个限度,现在活着的人都知道要保留最后那点力气,以便多干掉对方一个士兵。
战局慢慢明朗:吴军逐渐不支,蠕动的战场开始加快步伐,并且以明显的速度向吴军的后方转移,吴军败势明显,全军边战边退。
双方之间开始出现一条不规则的战线,虽然士兵们还在相互交错,但这条相互攻击与防守的战线大致形成,只是厮杀尚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不全面击溃吴军,楚军是不会罢手的。
就整个战局进程来说,现在可以说进入了战役的第二阶段,狂杀乱战已经转变,两军已开始明显的攻守作战,更明显的是:楚军在持续进攻,吴军在步步退守。
人人都明白:吴军离全面溃退为期不远!
沈尹戌趁战势稍稳,紧急集结了一批得到稍歇的士兵,开向了战线最前沿,给这些士兵的命令极为简单:继续进攻!
这几乎相当于增援了生力军,吴军终于坚持不住了,体力即将耗尽的吴兵无法制止楚军有组织的突击,全面溃退开始!
延伸阅读:词语解释:“击鼓鸣金”。击鼓和鸣金是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形式。
击鼓就是敲战鼓,多用以进攻信号,也用以鼓舞己方士气;“鸣金”就是“鸣钲”,并非“鸣锣”,《说文解字》:“钲,似铃,柄中上下通”。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颜色似金。
《荀子
还有一种说法: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制造的是革鼓。他从东海流波山上猎获了一种叫做‘夔’的动物,它的形状像牛,头上不长角,目光如电,叫声如雷,十分威武雄壮。
黄帝为它的叫声所倾倒,就剥下它的皮制成八十面鼓,让玄女娘娘亲自击鼓,顿时声似雷霆,直传出五百里。这就是后世“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来历。
另有一种说法则是阴阳五行家的说法,古时以东西南北中来对应五行,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而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则一般大战中日落前收兵。
日落时,太阳正在西方,因此有了鸣金收兵的说法。即吹响落日的号角,战士回城休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