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文化历史吴楚之战孙子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孙子在书中的要求是:“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
战阵也随着兵器改良在不断进化中,春秋末期,大型战阵实际上已不多见,实战中被一些小型战阵所代替,这些小阵之间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阵,随时分合,相互掩护,平素训练阵法就是演练这些。
吴楚两军的战阵于天明时分排开,吴军主将是孙武,旁边还站着阖闾――实际的指挥者;楚军的指挥者当然是沈尹戌,但是……
阖闾突然有些迷惑:自己的战阵是按照进攻作战排开的,怎么楚军也排了攻击阵形?如此一来,双方岂不是要出现对攻态势?那会形成这种情形:一切依赖于士兵素质,硬碰硬谁也躲不过,士兵的勇气与战技决定胜负!
好似孙武已有预料,对此并不吃惊,他相信经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吴兵,以力对决,虽非孙武所愿,但如同狭路相逢于独木桥,此时没有退路――两军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孙武也再次体会到了对手的非凡:只有如此列阵,才能发挥楚军所长――楚军的冲锋兵器优于吴军,那就是重型兵车!吴军远征,兵车轻便,冲锋威力自然不如楚军。
但吴军也有自己的杀手利器,那就是经过残酷训练的步兵。此时的吴国步兵已经擅长脱离兵车独立作战,而楚军还没有经过这种专门的强化训练,还是依附于战车作战,一旦战车被毁,步卒士气顿消,哪怕是方城的王牌精锐。
进攻!进攻!再进攻!这就是沈尹戌经过熟虑采取的战法,最大限度发挥自方的战车优势,以车马辗步卒,摧毁吴军抵抗,打掉吴军锐气,让吴军再步前日夫概军之后辙,这是唯一的取胜之道。
沈尹戌放弃了部将提出的两翼包抄建议,决心采取中央突破的犀利战法,这是楚国的地盘,地形有利于长驱直入,只要冲入吴阵,胜利就到手了大半。
吴军哪怕有一丝动摇,此战即大局已定,方城精兵随后掩杀,吴军只能丢盔弃甲,再无反抗可能。
心怀必胜信念的沈尹戌还采取了一手绝招,一手令孙武也无法预料的绝招:沈尹戌并没有居中主持战阵,而是将预计的战阵变化交代给了诸将,依部署行事即可,自己就在最前方的第一辆兵车上,那上面飘扬的军旗就是号令,跟着主帅军旗进攻就是!
没有什么预计的战阵变化!进攻是唯一选择!
这是精通闪电攻击的沈尹戌之最佳选择,沈尹戌没有必要去寻找吴军战阵中的破绽,“此战必胜!”是主帅给全军将士的最后命令,也是来到战场后的唯一军令。
双方还在小心翼翼的接近中,已经到了可以发起冲锋的距离,但都在忍住欲望,等着对方先动,先动者易露弱点,后发者易明破绽,这些小儿常识,双方主帅都懂得。
两军连弓弩都好似在沉默,没有预计的如雨箭矢,大概都觉得还没到洒出去的时刻。
地上没有一丝风,空气好似被窒息;天上没有一片云,蓝天如同遭洗劫。
长空如镜,旷野如冰,荒丘如怒,残草如痴,枯枝如怨,黄叶如哀,晨曦如画,战地如诗!
犹如一石击清水,万澜起静池,突然,出乎任何人的预料,楚阵中冲出了一辆战车!
延伸阅读:词语解释:“庙算”。自夏朝开始,各国凡遇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在庙堂占卜吉凶.祈求神灵护佑,以巫术假托神的旨意,迫使人们进行战争,这是“庙算”的原始形态。
春秋时期,以信天命和先祖崇拜相结合的宗教观受到冲击,“庙算”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庙算”只留存在古老形式,实际上已成为在庙堂(权力机构)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克敌制胜方略的代名词了。
曹操在注《孙子》时
“庙算”是人们认识了这种活动的本质属性之后,将其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进行的高度概括,因而可以说,孙武把“庙算”作为战略概念使用的时候,已经没有丝毫香火气味,而成为一次理论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