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金山
子金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282
  • 关注人气:2,7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速战速决与持久抗战二选一

(2015-06-25 05:25:01)
标签:

文化

军事

历史

吴楚之战

孙子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当然,阖闾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人在打仗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那也可能成为吴军的弊端――一个随军督战并参与指挥的国君,对天分极高的部队主将来说,一般不会多有助益,事实上就因为如此,孙武被沦为了参谋长的角色。

吴王阖闾随军出征,完全违背了孙武在《谋攻篇》中所述:“将能而君不御”原则。

吴王阖闾随军的行为,使得孙子不得不考虑随军君王的安危,所以不可能使全军涉险太深――这是阖闾随军带来的第一个不利影响。

第二个不利影响,即是使主将孙武的军法不能顺利执行,夫概在柏举之战中违令而动,擅自率其部属发起攻击,虽然取得大胜,但其行为的后果还是弊大于利。

吴王的不惩反奖,动摇了孙武说话的主导地位,对战事无疑有绝大的危害――诸将在执行军令时,自然要先偷看一眼吴王的脸色,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所以,在分析双方主帅的指挥能力方面,大致还能断定:半斤八两,甚至楚军稍强。

不过,高手过招往往相差只在一线,只要有了这稍强的一点,胜负就可能顷刻易位

沈尹戌两个致命弱点:此时缺少冲锋陷阵的战将,擅长闪电进攻的部下武城黑埋在柏举,时很难找出另外的将领去替补这个位子,因此沈尹戌必须亲自出马,否则攻击很难发挥出最大威力。

二,沈尹戌对将领的使用有些随意,这对充分发挥部将的能力大大不利,这点可能是致命的!前面委派武城黑助守汉水,就使囊瓦的大军被“致命”。

还漏算了一点,偏偏这一点关乎吴、楚两军命运,甚至其重要性要重于前面说过的各点!那就是:大军辎重!

这点不用分析,吴军远离国土,三军辎重靠千里运输,尤其从蔡国经陆路车拉马驮人力肩扛到前线。要知道,从吴军上岸的水到吴军现在的澨,一路全是今天的大别山区,数百里山路,粮草运到前线,运输的人马要消耗多少?所以,吴军处于绝对不利态势。

楚军便不同了,澨南五十余里就是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附近),可以这样说,澨背后即是楚都,吴军几乎兵临城下,楚昭王在还能不尽其所有支援前线?甚至可以预料,送到前线的不仅于粮草,还有源源不绝的人力、铜钱、甚至官爵――让前线主帅用来激励立功将士。

供应处于劣势中的吴军有两个选择:一是速战速决,趁数战胜势一举击溃楚军;二是积蓄辎重详查敌情,甚至设法绕过澨,孤注一掷奔袭楚都。

后者不用考虑,不是孙武用兵喜好,孙武推崇的是速决战,最忌讳的就是大军滞留于敌国纵深吴军没有选择,唯有速胜一途。

真正有选择的是楚军主帅沈尹戌,老先生现在就被这个问题困扰:坚守不战、耗疲吴军也是上选,可如此一来,部队刚因打残夫概军鼓起来的士气也肯定会被消磨,战事将无限期拖下去,战火殃及的肯定是楚国,吴军为解决供应,会把四周地方搜刮一空。

尤其是:吴军远道而来体力复,不以逸待劳之势,一举摧毁吴军,难道还要等吴人休息过来再决战不成?

背靠坚城占地利,保家卫国占天时,同仇敌忾得人心,此刻若不挥师决战,上难对昭王,下难对百姓,就是朝中同僚,也会讥笑左司马也被传染上了‘恐吴症’

思虑再三,沈尹戌终于下定决心:开战!胜败在此一举!

延伸阅读:“天时、地利、人和”。最早出自《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白话意译: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其次出自《荀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荀子所指的“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