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前锋“熊兵”最后的挣扎
(2015-06-08 07:52:01)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吴楚之战熊兵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十二、力挽危局
夫概全军已处于生死存亡关头,能否死里求生就看包围圈中的主将了,还别说,危机关头,夫概反而镇定:指挥部队,用无数的盾牌长戈建立起了一个圆形的防守阵式,虽然由于疏于准备,没有携带些对付兵车的障碍物,但总算形成了有组织的抵抗,楚军再要屠杀吴兵,需要如同剥笋般一层一层费劲了。
战局急速恶化,因为此刻的吴军是一帮纯步兵,只适应于进攻作战和奇兵突袭,对敌军四匹马拉着狂冲的战车几乎没有多大护身能力,侥幸砍断条马腿,搞翻辆兵车,也同时使自己的阵式乱上一片,致使伤亡大增。
“熊兵”也是血肉之躯,体力与勇气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就这样无节制的消耗下去,打架最耗费体力,尤其精气神儿,大家想想现在的拳击或者自由搏击台上的规则就明白了:三分钟一局!
也就是说,人类即使经过残酷训练,也就“三分钟的热度”,这是经无数口水淘出来的真正箴言。
夫概部现在如同一只蜷在一团的刺猬,任由沈尹戌指挥的战车撞来辗去,再加上箭矢如雨,长戈如林,短剑翻飞如舞,这只大刺猬眼看越来越小,越来越瘦。
夫概绝望了:吴国主力尚在清发水对岸,就是出动迅速,能赶到战场,大概也只能替自己收尸。
距离最近的部队仅有孙武所率3500名步卒,作为深通兵法的名将夫概,此刻最怕的就是此军前来救援,现在夫概断定:欲吞掉自己的楚兵不下四万之众,且装备精良,战法稳重,厮杀犀利,风火灵动,技术含量极高!
三千来人再投入战场?其实等于飞蛾投火,只能让楚人战果更大,于事无补,于己无利,于吴有害,于楚添威!
怎么办?没法办!最佳措施也就是轮班受死,尽量拖延那最后一刻到来。
战阵之外已经四面齐呼,是楚军的宣传攻势:“吴贼早降!”
夫概心中苦涩,面色如冰,身形如山岳,胸中暗流涌!
阵外,沈尹戌立于兵车之上,手中不断变幻着不同颜色的令旗,那代表不同含义。全军的战鼓、号角也随着令旗挥动变幻出不同的节奏与音调,楚军也就随着这鼓点与号角进退有序,攻杀有节。
沈尹戌也不由震惊:眼前这股处于死地的吴军,战力竟如此凶悍?遭袭不怯,被围不乱,临死不降,临危不退。虽然尽歼此军是铁定的事,但看来离收兵之刻还早。
最令他不安的是:吴军战力如此,楚国岂不堪忧?沈尹戌心中清楚,吴军主力尚未出动,其位置不用侦查,就在清发水对岸,援救这这些前锋肯定不及,自己的部队也因此更加需要保持体力。
尤其是士气!柏举大败,极大打击了楚军士兵心理,沈尹戌正欲靠此战恢复楚军的自信,打破吴军不可战胜之神话,什么“恐吴症”?说到底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全歼吴军前锋!即能给敌人一个打击,给国人一个振奋,给友军一个支持,给我军一个鼓舞……
沈尹戌下定决心:决不让眼前悍敌一人逃脱!
阖闾得前方急报:王弟不妙!全军被围!正在血战!生死不明!
没说的,与伍子胥商议,全军出动吧,明知赶到已迟,但死马还要当作活马医,何况王弟乎?
阖闾内心还有一个期盼:那就是早就赶往前方督战的孙武,焉知这位兵家大师能否出奇计、造奇迹,挽天柱于即倒,息狂澜于平湖!王弟性命,在乎于一线,千钧欲坠,在乎于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