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爆发的柏举大战之必然结局
(2015-05-05 07:59:45)
标签:
文化历史吴国楚国孙子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楚军全线崩溃,战场尸体不断增多,被砍死的不如被活活踩死的多,而吴兵则几乎杀的心软手酥,却还是如同被注射了杀戮兴奋剂,继续进行清理生命的工作……
楚军四处逃散,眼中充满恐慌,每个人的心中都已经明白:自己被卷入了一场骗局之中,本以为能够将吴军打败,再光荣而归受些封赏,但残忍的现实告诉他们,那只不过是一场梦幻。
那些还没有领教过吴军风采的楚兵自然会受到传染,认为吴军都是些变种人,又或是百变金刚之类的生物,这样一来,楚军下一场战斗就将更加困难,机灵者会主动做楚奸,加入吴军,痛击自己的祖国。
逃脱杀戮的有组织部队也有一支:那位被抓的将领薳射的儿子——薳延带领的一支部队,此人值得一提,因为薳延在漫长逃亡之旅并没有磨掉战意,反而全力的招收逃兵,这虽然是一件很难的活儿――召集了那些惊恐士兵后还得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要给他们配备武器,要想办法弄到供他们填肚子的粮食......这实在很难做到,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的、没有太多经验的将领来说。
但薳延却做到了,一路上不断收容残兵败将,使得这支队伍又看似庞大起来。看来薳延是有才干的。
令人惋惜的是大量的观战者,怎么还请来了战地观摩团?对,是楚军统帅囊瓦请来的,准确说是听命来到柏举的,这就是刚赶到战场的楚国援军,大都驻军不远,能得到战场信息,但却都在旁观大屠杀。
原因也很简单:囊瓦根本就没有下令这些初到者参战,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来了哪些楚人,无令谁敢擅自行动?但后来就不同了,吴军的战场扫荡到了跟前,他们只得主动溃散,回家为国去了。
战场上渐渐没了喊杀声,吴军也砍杀劳累,战场一片萧索,显示出了本有的凄冷,只是空气中却飘荡着浓浓的血腥,许久不散,许久泛起……
柏举之战,楚军惨败,吴军大胜。
延伸阅读:1、“伯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
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
2、兵车。春秋时期的主要作战工具,此时期的作战形式主要是车战,往往以兵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3、革车:革车顾名思义即装备有皮革缝制的车蓬,主要用于后勤补给,也叫重车、辎车,每辆车配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人员各5人,炊事员10人,共计25人。革车千乘就等于共有官兵2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