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换代蕴藏希望
(2015-01-04 11:47:06)
标签:
文化历史曲艺形式希望 |
第九集
您现在钻进电脑去网络里转转,拖着奔驰往小剧场里走走,骑上宝马在校园里遛遛,您会发现,曲艺的舞台比过去宽敞多了!您听这段儿。
这是大学生们搞的,叫RAP。您听这段《赚钱了》,怎么?像山东快书?像天津快板?都像?不错,二家的味儿都慢火熬在了里面!您听这段《前门情思大碗茶》,像京韵大鼓吗?您再听这段《闲人马大姐》,这不就是曲艺吗?再看看骆玉笙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让人给演成啥味道了,这还有打太极伴唱《玲珑塔》的呢。李文华老师离开我们这么多年了,居然还能在网上跟姜昆说相声!您再看这些电视主持人,用方言跟大家唠嗑,疑惑来了:他们全是干过曲艺的!这叫什么?这叫网络时代,曲艺走到网络时代了。
可就在这个新时代,一些曲艺大家先后离开我们。
2001年,相声大师马三立举办了他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这预示着这位大师将淡出舞台。两年后马三立先生过世,相声界痛失大师。
这之后,曲艺界先后送走了蒋月泉、骆玉笙、马季、夏雨田、关学曾、侯耀文等名家大腕儿。
老一辈走了,人们痛惜之余接着会问,这以后的曲艺咋办?该怎样续老一辈香火?您还甭说,这还真是个事儿。
不少人嘀咕,说大师远去已无大师,大师时代已经结束!这些个沸沸扬扬就像秤砣,一下下沉重地砸在咱心口窝。老祖宗留下了丰厚遗产,随着电视普及和网络横空罩下,你却发现:老祖宗库里这些老家底儿快抖搂光了。过去逗人笑的曲艺,变成了只听见掌声听不见笑声的节目了,插句得罪人的话:那掌声还多是厚赤白脸求来的,不信您去所有带转字儿的剧场转转看?
好多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把些曲艺节目拿了下来,荧屏里曲艺少了,给人的感觉失宠了,于是什么岌岌可危,什么落入低谷,什么辉煌不再等说辞儿沸腾开锅,但实际呢?曲艺人并没闲着,自个儿的饭碗自个儿能不看重吗?其实呀,曲艺人也就是遇了道新坎,需要费点劲儿迈过去。再插句题外话:那些个收视率谁知道是咋个率出来的,最起码没去问问大爷、大妈们。
李洪民,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的弟子,组织学生们演起了集体山东快书。春晚,两个人的相声有人嫌镇不住大场面,《回眸望九》这般大型相声表演出现了!盛小云的评弹《啼笑因缘》,里面人物说山东话、山东相声演员小末子胖哥,用方言报社会新闻、电吉他伴奏的上海说唱,等等西洋景吧,述说了曲艺人没闲着,在探索。
上世纪五十年代,曲艺名家与文学家联手推出了大量好段子,就象马三立与何迟,侯宝林与吴晓铃、老舍的合作。今天,我也借今天露脸的机会,真心呼唤今天的文化人能再给咱曲艺搭把手。
舒乙这样说:比如说今天的作家,我觉得缺陷比较大。民间文学,普遍的毫无兴趣,不爱听地方戏,不爱听京剧,不爱看曲艺作品,甚至于是一点常识都没有。我觉得曲艺最大的问题,就是除了这些演员自己在那儿奋斗以外,作家基本上没有帮他。
在以前,曲艺团体大都是由国家管理,有一套完整的创作机制,这种机制,一直延续到今天,可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赵炎回忆:我们那个时候,为了保证创作,我们说唱团规定了几个生活基地,比如说山东,河南,湖南,东北。在那儿也培养了一批关注相声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离开以后他们按照我们思路,按照我们相声特有的规律,搜集素材,提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