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艺人们
(2014-03-03 10:55:23)
标签:
文化曲艺撂地摊说书人老北京 |
解说:艺名“小蘑菇”的天津相声大家常宝堃,可谓一身骨气,日伪时期他照样挂牌说相声,可内里的玩意儿多了去!说《耍猴儿》,他加了句原先没有的台词儿:“今天我可没带锣来,锣呢?都献铜了!”这是在公开讽刺日伪政权搜刮铜铁造武器;说《卖估衣》,他上来就抖了个包袱:“很多商店大甩卖,都写了‘本日大卖出’,反过来念,就是出卖大日本!”台下乐了,可日本人急了,骂我们?抓!
还是回到第一次文代会。
画面:群众游行画面。
解说:(纪录片感觉)1949年7月22日,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60多位曲艺工作者聚集在了北京的来今雨轩。一个全新的曲艺组织就在这里诞生了。这就是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王尊三,副主任连阔如和赵树理。
解说:曲艺家们开始组织起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对于曲艺人来说,他们也同全国人民一样,从这天起当家作主了,过去的撂地摊儿讨饭的一下子成了曲艺工作者,多大的荣誉啊。这不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这是一个行当的新生!
解说:1951年,新生的曲艺工作者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没含糊,在中华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的支持下,京、津两地组成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连续三年分批入朝,其中包括常宝堃、侯宝林、关学曾、高元钧等一大批曲艺名家。
解说:这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片段,主角王芳在用曲艺形式演唱志愿军英勇杀敌的故事。
炮火烽烟中,曲艺轻骑兵们为志愿军战士送去了板声鼓韵外加欢笑歌声,这其中的一位曲艺战士,把自己满腔热血尽数洒在了异国土地。
解说:
解说:常宝堃殉国后被定为烈士,出殡那天,一万多人前来送葬,当时的天津市长黄敬带头,田汉等许多大家一路扶灵,那情景惊天地,泣鬼神!
解说:烈士殉国激发了曲艺艺人空前爱国热情。1952年8月,第二批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组成,马三立主动请战,担任了曲艺队副队长,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为志愿军官兵慰问演出。
解说:慰问团回国后,马三立进入了天津广播曲艺团。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也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说:新中国的曲艺人有了新地位,过去的卖艺的有了新身份,艺人们第一次拿到了工作证,这其中包括评书大家马连登。一开头提到的扬州评话艺术家王少堂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艺人当选为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参与国家管理事务,这种事在旧社会有可能吗?
解说:看到这儿,您一定会觉得新中国成立了,曲艺人扬眉吐气了,实话实说,前头的这道儿弯弯着呢!走起来难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