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陕之战(50)
(2011-03-01 08:06:02)
标签:
文化历史军事李思齐临洮王保保朱元璋冯胜 |
分类: 侃史之《大明铁骑》 |
50
征虏大将军徐达在拿下秦州之后兵分两路,自己主力一路由左副将军冯胜为前锋,兵指临洮李思齐;戴德为主将的一支部队继续西进,直下兰州。
兰州一战没啥精彩,戴德所部兵虽不多,但怎奈大元守军更无斗志,勉强摆了个持城固守的架势,不料,当戴德也是摆开了一个攻城的架势之后,城内的人们心虚了:怎么?哥们儿玩真格的?算了,就这也算对得起大漠那边的蒙古皇帝了,不打了,以和为贵嘛!
兰州一触即下,咱们暂时打住,单说冯胜率军杀到临洮的具体战事。
这时的冯胜所部可是徐达主力中的主力,前锋傅友德更是狠人中的狠人,部队全是由骑兵组成,且数量也远远超过临洮的李思齐所部。
李思齐现在正如徐达在凤翔军事会议上的预计:进退两难!
固守临洮?
但凡横下一条心固守的城池倒不是因为它有多重要,例如:对于蒙古人来说,不管哪个大城其重要性也比不上元大都,但元顺帝还是狠心舍弃了,那顺帝也是在中国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就那么不懂得元大都对于整个大元帝国军心民心的重大作用?
还是因为朱元璋左山东、右河南的军事行动砍断了元大都的左右双臂,潼关失陷,又断绝了关中部队增援京师的可能,后路唯有一条:北方的大漠草原。外援无望,只得放弃,若等到徐达不理睬大都径直出兵长城之外,那时就守走两难了。
一句话:固守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待援”。
但现在临洮李思齐的潜在援兵唯有宁夏的王保保,可是,李思齐更明白:数年宿敌,怎能指望其仗义援手?估计关中四将中任何人到了王保保手中都到不了好去,何况自己还是当初讨伐王保保之“盟主”?
既然没有固守的条件,那就应该及早弃城西走,但当真把残部带入吐蕃番地?就算能在那里自立为王,中原故土也就成了梦中永远的记忆,估计百年之后,连中原的黄土也与自己没有了缘分,让数万孤魂永远飘零在异国他乡?将士们能心甘情愿吗?
就此趁势归顺明朝?李思齐更不甘心,真正的投降高手也是在有足够本钱的时候!兵临城下、穷途末路之时依附他人,那之后的日子绝对好过不到哪儿去!
斟酌再三,觉得还是固守临洮好些,明军虽然人多,但所费军需也大,说不定能把徐达给“熬”走,再说,东方的庆阳毕竟还有张思道的一部虎狼之师,与自己也能算作东西呼应;那王保保也是位大元名将,此国家危亡之刻,难道就当真隔岸观火、公报私仇?
自己毕竟也算已经表示了服从他的节制呀,既然是你的部将,就没有眼看着部属被围困至死的道理。
主意已定,李思齐便开始召集部将宣布自己的无奈决断:固守临洮城!
当然,这重大决策还是要先与亲信通报一下,谁是亲信?亲信中的亲信当然莫过与自己情同父子的养子赵琦。
岂知,差人寻遍了临洮城,却找不到养子的影子,李思齐这才想起:近期这小子一直有点行迹诡秘,有时候还与自己的爱妾偷偷递个眼色,当时没注意是因为心思都在不远的明军那边,现在才慢慢醒悟:不好!这小子偷食偷到自己家里来了!
于是紧急搜索爱妾居室,哪知也是人去屋空,再回头查点自己几十年积蓄的金银珠宝,却惊呆了:空空如也!
傍晚时分,守城军卒来报:据交班的伙伴回忆,赵琦将军昨夜就驾了一辆大车出城,说是奉命出城公干,没人敢盘问阻拦,去向是北面大山。
其余几个亲信建议:立即出动轻骑追捕,这小子拐带了妇女,又随身一辆大车,形迹必然无法遮掩干净,无非是藏匿在了深山之中:“将军放心,这杂种就是躲到了耗子洞里,属下也会从里面给你把他揪出来!”
李思齐若有所悟:此刻正是众叛亲离之时,别说远奔吐蕃,就是持城固守也只能是自己的想象!长叹数声,老泪纵横,开口道:“算了,父子一场,不忍心赶尽杀绝呀!”
众人齐声赞叹做父亲的仁义如此,当真大有古风!心里却明镜似的:追回跟随养子私奔的爱妾,颜面何在?这事若公开全军,那得多厚的脸皮?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李思齐也就没啥顾虑了,第二天一早便召集了诸将,惨然下令:“开城投降!”
此刻,冯胜的大营就在城外不远,李思齐吩咐部下将自己以素绢自缚,步行来到冯胜大营之前!
此等大事,冯胜可无权决定,立即将李思齐送到徐达大营,对待李思齐这等级别的战俘,徐达也知道不是自己能随意处置的,还是虚心学习了冯胜的办法:马上派人送李思齐入京,由皇上自己去决定李思齐的命运吧,这种微妙事,臣下还是少干预为好。
南京的朱元璋接见了这位在元廷几乎是最高级别的战俘,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不但没有责怪李思齐为何接到自己的亲笔信还拒不归降,索性连这一节提都不提,当场下旨为李思齐摆宴接风,席间大加抚慰:觉悟不在早晚,能回到祖国怀抱都是大好事,炎黄子孙,血脉相传,天下一家,都是同胞么!
皇帝优礼相待,简直令李思齐受宠若惊,朱元璋即席宣布:任命李思齐为大明江西行省左丞。——这可是个高官!而且左丞之职,是个有权有势的实缺。
不过,按照明初降官惯例,李思齐的这个行省左丞应该是那种只发工资不用上班的:“食禄而不之官”。
但是,此时的李思齐却心中有数,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更别想继续高官厚禄;当然也可能是养子背叛导致心灰意冷:坚决辞官不做。
朱元璋也不勉强,吩咐李思齐留居京师,家用所需一概由朝廷供给。
至于朱元璋留李思齐还有何用?现在任何人都不知道。
直到一年之后,王保保兵犯兰州,朱元璋派出了李思齐作为天使钦差去说服王保保归降大明,众人才隐隐醒悟:皇帝不是不想宰掉这个罪恶累累的大汉奸,而是鉴于将来能不流血收抚更多的汉奸,不愿自己动手而已,这次无疑是借刀杀人之计,天下人哪个不知王保保乃李思齐生死对头?
其实,全面来看,朱元璋也未必就是铁定借王保保之刀除奸,还应该是准备让李思齐现身说法来动员王保保不再与大明为敌。因为此时李思齐的身份毕竟是大明皇帝的使者,中国历来有“不斩来使”的传统,哪能就此猜测臆断朱元璋早就认定王保保不守“江湖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