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5)
(2010-10-25 11:21:09)
标签:
文化历史朱元璋中国《明实录》 |
分类: 侃史之《大明铁骑》 |
5
公元1328年的一个极为普通的下午,一个不起眼的中国农妇陈氏在一个不起眼的中国乡村——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生下了一个不起眼的男婴,按照农家惯例,老农父亲朱五四给儿子起名朱重八。
这位不起眼的农家汉童,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社会地位不断改变不断改名,最初改为朱兴宗,长大造反时改名朱德裕,最后再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从此,朱元璋这三个汉字就永远记载入了中国历史。
至于《明实录》中描述朱元璋出世之刻红光满地,异光照亮夜间茅屋,以致于邻居以为老朱家失火了!这无疑是臣下在拍朱皇帝马屁,据载:朱元璋出生时刻为未时,也就是刚过中午,没记载说天阴下雨,也就是应该阳光明媚,有没有红光估计都是看不见的。
出生以及少年时代都不起眼的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那年成了中国最惹眼的人,这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重新建立了中原汉人政权——大明!历经十五年的血海里打滚,昔日的朱八八做了中国的皇帝。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这是朱元璋在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初次独辖山头招兵买马时军营外大旗上的诗句,可见,那时的朱元璋即政治目标极为明确:收复被蒙古人侵占的“中华地”!光复汉家的“大宋天”!
至于诗句中的“日月”为“明”,是否属于巧合?或者说日后有意将政权冠上“明”字?那就不好妄猜了,估计还是纪念昔日旧主小明王韩林儿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
就在上一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4月,还是吴王的朱元璋行文诏告天下,开始了对大元帝国的第一次北伐,也就是这次对蒙古铁骑的成功打击,才使得这个日月组成的“明”字从此有了非常涵义!
北方来的一群狼开始惊恐的面对能够制服它们的猎手了。
今天的很多史家都对这之前的朱元璋不无指责:胡虏就在不远处,为什么非要对同为汉人兄弟的其他起义军先举起了屠刀?这不是公然“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政策么?
这就要从朱元璋以及他所建立的军事部队开始说起了。
所谓“部队”,即组织起来的武装人群。
但是,把人们武装起来并且给予排位身份,使一大群武人都逐级听从一个人的指挥,却并不一定就可以闯荡天下了:因为你的对手也是如此,你并不占有独家制胜法宝。
一支军队若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什么?两条:严明的军纪与坚定的信仰。
前者才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后续兵源;后者才能让将士们自觉拼命。
要过十年饭的朱元璋最知道穷苦老百姓期盼什么,因此,朱元璋的部属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在当时大大区别于其他义军;而政治信仰?前文已经提到过,招兵大旗上写明了:“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为中华山河而战,为汉人天下而战。
凡是汉家子孙,谁能不为此热血沸腾?
好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明军纪有了,是不是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呢?还不够,还需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战略层次思考,一般来说是属于少数高层人士的专利,这东西基层官兵思考多了有害无益;战术方面就不同了,这里需要一大批人们来执行并实施上级的意图,怎么打是领导们把思想化为口头指令,具体打出彩却是需要下级将士的意志与技巧相结合。
这种人才若能组成一支军队的骨架,才算具备了一支打不垮的“铁军”的雏形。
可是,人才哪里来?天上不会掉人才,一切人才都要从实践中筛选出来,俗话说“百炼成钢”,百折不挠的作战意志与百战不殆的作战技巧只能来自于实战,练兵场上的“士兵突击”毕竟是做戏,更诞生不了真正的军事家。
朱元璋麾下的“铁军”就是从实战中历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