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2)

(2010-10-21 10:03:38)
标签:

刘邦

中国

匈奴

汉武大帝

万里长城

文化

分类: 侃史之《大明铁骑》

2

是不是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呢?大家装备一个水平了,那就必然是人多欺负人少,骑兵对骑兵,数量多的应该居于绝对优势了吧?

未必。

这里面有个生活习惯问题,人家是拿着战马当腿当床又当餐桌,中原的机动部队即使严格训练成了专业骑兵,其控马娴熟以及运用技巧也是无法相较短长的。

所幸,这里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战斗力,有着文化知识与先进科技的中原人在武器方面沾了极大便宜,就冶炼技术来说,秦代之前,中原各国与北方胡人相较应该先进了整整一个时代,绝对不亚于当代英美联军相较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

但是,大多时候的照面比武还是牧民占了上风,中原人即使打了胜仗,也无非是把强盗赶得远远的,就战损与缴获来说,很少有沾便宜的时候。

财主与叫花子角斗,能发财才怪!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双方的搏斗目的不一样,一个是求得安宁为军事目的,一个是以捞一把就走人为作战手段,这种“超限战”较量中原人吃了大亏!

怎样才能一劳永逸获得安宁与和平?秦代之前的各国经过长期实践得到了真知:战马不能跳高墙,那就造个城墙吧!

到了秦始皇时代,他老人家把这种垒墙运动发挥到了极致,豁出去了无数人力物力,把之前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一道人类的奇迹出现了:万里长城!

至于这道惊世骇俗的防御工事效果如何?公正的说,在相当时期内起到了“院墙”作用,不管小偷还是强盗,进院子总是不那么容易了。

但是,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中原人也就此学懒了,一代代下来,万里长城成了心理支柱,安逸成了风气,从那之后,万里长城即成了必不可少的作战依托,没谁乐意走出院墙太远打强盗了。

这种关门闭户的日子一直坚持到了汉代,高祖刘邦试着走出院子打了一架,结果弄得灰头土脸,差点赔上了老命,还亏参谋们灵机一动,大夸中原女人长得绝靓,这才吓坏了匈奴人头头的内当家,当时的称呼叫“阏氏”,老公一旦喜新厌旧怎么办?所以坚决逼着丈夫撤围息兵远避“二奶”威胁,汉高祖才总算没有沦为战俘。

所幸刘邦留下了一个血性曾孙子,也就是被后人称为“汉武大帝”的刘彻,让刚刚冠名“汉”字的中原人露了一脸:坚决地杀出了家门,马刀对马刀与匈奴人打了个地覆天翻!

汉武大帝没有理睬万里长城,行事霸道得邪乎:打到人家后院去还不算,索性声明: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事实上,这位绝对“猛男”做的比说的还要蛮横:后来曾因为人家的马好不送给自己,便不远万里刀兵相见,竟然出动三万铁骑六万汉军万里远征大宛国,汉人也做了一回上门强盗。

强权即公理,自古皆然!尤其是汉武帝麾下猛将霍去病,竟敢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老巢,把人家打了个稀里哗啦;据史载:这位19岁的小青年统帅曾指挥一万汉军铁骑,跨越千里大漠闪电奔袭,六天中转战匈奴五部落,虽然致使所率一万精兵仅幸存三千余骑,但却干掉了匈奴两位王爷级别的高干:卢侯王和折兰王,俘虏了匈奴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牛人”、“大腕”;一次战役曾斩敌8960人,连匈奴休屠祭天的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据史载,那次奔袭使素来骄纵的匈奴人也开始唱起了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北方的游牧民族暂时被打服气了,中国汉人破天荒扬眉吐气了一把,做了一回真爷们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