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痞儒(145)能守方能言战,能战方能言和
(2010-04-09 10:43:05)
标签:
文化历史大明战争和平大同 |
分类: 历史小说《大明痞儒》 |
145
达延汗提出议题:“此战对今后战局有着莫大影响。好在杨将军已经给南蛮来了个下马威,大家说说,接下来怎么办?”
杨继于早就思虑成熟:“眼下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围而不打,待大同城内粮草耗尽,我军便可不战而胜;中策:趁我军士气高涨,强攻大同,毕其功于一役;下策:分兵绕过大同,奇袭北京城!”
达尔罕却偏偏欣赏“下策”:“大汗,我愿带兵杀到北京把那个皇帝再抓一次!”
杨继于把分兵奇袭定性为下策是有道理的:“分兵,怎么分?带多少人马去北京?带少了不顶用,带多的话,这里兵力就不足了。大同守军主将深通兵法,我军调动肯定瞒不住他,若是被他出城痛击我留守部队,让其断了后路,那一切就完了!”
杨继于略有忧虑:“强攻大同,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方的人数、士气和守城器械布置。但大同现在城防如何布置,守城主要器械是什么,我军尚不了解。”
沙沙自告奋勇:“属下愿意去大同劝降!”
达延汗连连摇头:“我大军围城多日,若是要降,他们早该献城投降了!”
杨继于却笑了:“沙沙将军好计策,看来要劳沙沙将军走一趟了!”
达延汗一时不解:“杨将军也认为他们有投降的可能?”
杨继于干脆道明:“估计沙沙将军的意思,劝降只是幌子,借机入城查看大同城防才是目的!”
沙沙乐了:“属下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