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楚面临亡国时
(2008-08-10 06:19:10)
标签:
昭王随国楚都楚军雍澨楚国文化 |
分类: 侃史之《孙子》 |
四十五、强楚面临亡国时
《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楚军逃到一处停下来开饭,吴军又追了上来,楚军只有逃跑,吴军吃过楚军做好的熟饭再次追击。吴军在雍澨地方再次打败楚军,接战五次,吴军就来到了楚国都城——郢都城下。
楚昭王现在终于要面对吴国的兵临城下了!
实际上对于吴国大军以及吴王阖闾,昭王并不是那么惧怕危及生命,这时的各诸侯国都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对一国之君,杀戮的极少,最多不过废黜另立新君而已。
只是觉得有些冤枉,啥时候得罪的吴国?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当?那也不能偷牛的走了拿拔橛的出气呀?平王是平王,寡人是寡人,爸爸是爸爸,儿子是儿子,难道还父债子还不成?
看来就是如此,老爸欠下的孽债要寡人偿还,那也没关系,但是――但是不仅于是吴王阖闾,真要命的是楚国的叛臣――伍员、伯噽!
这两人对楚国――不,对楚国王室有着血海深仇,一旦落到了他们手里,待遇就不用猜测了。
所以,就在吴国大军包围了郢城的当夜,昭王就当即立断,坚决不死守孤城,走为上策,不陪你们玩了!
于是便在紧急之际带上自己妹妹季芈及近臣,从城墙上缒城而下,偷跑到雎河边乘船逃命,据史载,这天为己卯日。
庚辰日,吴军顺利开进了郢都,就此楚都被破,楚昭王开始了流亡生涯。
楚国鍼尹固(“鍼尹”是楚国官名,“固”是人名)与楚王一起乘船逃跑,楚王命令鍼尹固离船上岸,举起火把假作逃亡者以吸引围城的吴军追击,自己顺利逃出生天。
插一段史家疑问。
《左传》称:“败诸雍澨,五战及郢。”
一般学者都是解释为“雍澨之战后,又经过了五次大战,方才打到了楚都城下。”
但是,雍澨位于楚都郢城北方偏东五十余里,很难设想吴楚两军十里一战,吴军战战皆胜,千难万苦方才打到了郢城。
所以,事情有两个可能:一是雍澨胜后,吴国大军经过短期休整,在开进的途中与阻击的楚军交战五次,并且都顺利突破,这才包围了楚都;二是大家理解的不对,《左传》其实是在说,吴军从开始进入楚境算起,经五战全胜,顺利打到了郢城城下。
《吕氏春秋》记载:“吴阖闾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这《吕氏春秋》可是曾悬赏过,“谁能增改一字,重赏千金!”,想来不会胡编,所以共打五仗应该可信。
再说,由于任何史书都未计载从雍澨到郢城的五战详细过程,我们只有按照吴楚两军共战五次,楚军落败,这才导致“山河破碎、黎民涂炭、首都沦陷”。
自古有句: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楚昭王也不例外,昭王仓皇逃到了睢水,目标是到属国郧国政治避难,总得过河呀?
还好,沿途寻觅船只,走到成臼渡口,正好看见自己的大臣蓝尹亹也在乘舟逃亡,舟船上奴婢二奶俱全,昭王连忙呼叫求救:“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谁知蓝尹亹早就对楚国王室不满,这次总算瞅到了机会,将船靠近岸边――注意:是靠近,不是靠岸!
蓝尹亹船头训君王:“历代先王不曾丢掉都城,轮到了你就亡国了,这笔账该跟谁算?有了过失还想逃命?羞不羞呀?”――竟然扬帆而去,把昭王臊了个脸肿,还没让上船。
果然是“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楚昭王只得忍住“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心中哭唱“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另觅客船也!
不过据载:日后昭王复国,那蓝尹亹竟然依旧来投,昭王惊叹:“这小子还敢来见寡人?怪事!”
人家蓝尹亹毫不在乎:“当初是你信任囊瓦,造成柏举之败,才沦落到逃亡成臼;臣于成臼避开吾王,正是以此儆君也,有什么怕君王报复的?今天之所以敢来相见,正是来看看吾君的德行如何,君若仍念旧怨,不鉴己过,那实在是有国而不爱,臣何惜一死?随你怎么着吧!”
幸亏贤臣子西及时上言:“应该让他官复原职,以示吾王不念旧恶、不忘前败啊!”――蓝尹亹“涛声依旧”,仍就高位。
龙陷沙滩遭虾戏――昭王千难万险总算得以渡江,累极了,才要眯会眼,就遇到了武装劫匪趁机劫道,一戈打向楚王,幸亏随行的王孙机灵,扑在了昭王身上,自己肩上重重挨了一下。
好不容易熬到了郧国,谁知郧公斗辛的弟弟斗怀竟然准备拿昭王开刀,向哥哥建议:“昔日平王杀吾父,我杀他的儿子,总算合理吧?自古父债子偿么!”
幸亏哥哥斗辛是个古板的忠臣,坚决不同意:“君讨伐臣,谁敢记仇?君命就是天命,若是当初老爸死于天命(自然死亡),我们找谁报仇去?你敢弑君,我就敢杀你!”
哥俩嘴头没见出高低,就动起了拳脚,结果哥哥没有弟弟的拳头硬,被扁了一顿,随同昭王转逃到了随国。
吴国现在由伍子胥主军,怎不明白“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斩草必除根,提军开到了小小的随国边境,先礼后兵,以军事为后盾,修书索要昭王。
哪知随人挺会讲理,回书写道:“以我们小小的随国,自然谁也不敢得罪,随国当初得以存在,楚国帮了大忙,并且世代盟约为誓,那条约至今未废除;现在楚君有难,我们假如背盟弃义,将来怎么服侍你们吴国?楚国存亡,不在一个昭王,假如贵国真的灭了楚国,我们到了那时,岂敢不听命于吴国?”
古代人实在,并且极为重视礼义,吴国若想将来混上霸主之位,也要保持个好名声不是?再说,随人的话外有话:你们得到了昭王,一走了之,将来楚国还是楚国,我们不就是亡国之祸了?要昭王,先事实上灭了楚国呀,别光拣小个的欺负!
阖闾――甚至伍员都被提醒了:是啊,先灭掉楚国再说,事实上占领了楚国全境,还怕一个逃亡的楚昭王飞到天上去?再说也有个未经证实的传言:那楚昭王迫于吴国大军压境,已如被惊的野兔般再次潜逃。――就是不讲道理收拾了随国,目的也未必达到,还在众诸侯面前丢弃了理义。
于是便依理回师楚都,坚决把亡楚大业进行到底也!
(请看下篇:四十六、动兵争抢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