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孙子论战说九变
(2008-07-30 06:16:32)
标签:
将帅吴王孙子兵法孙武文化 |
分类: 侃史之《孙子》 |
四十、孙子论战说九变
面对马上就会石破天惊的大决战,孙武有些像是无奈被迫推上了不执帅旗的帅位,此时真正的主帅是阖闾,吴王亲自上了阵,孙武只有退居传声筒位置。
对这种标准的“正规战”,孙武在其兵法中不甚提倡,这时的智谋退居在了第二位,就全军主帅的职责来说,也是根据战局变化,调动兵力进退的能力居于首位了。
就是主帅有通天彻地只能,也只能寄希望于士卒交手的勇猛,带头冲锋将军的武艺。大战一起,局面千变万化,极为不易掌握,有时哪怕误举一次令旗,对全军来说,无疑大难临头,全军主帅的指挥就是一切都对头,也难保必胜,因为你能指挥得了己方,敌人可不听你这一套。
因敌而变,相对说战前的功课好做些,大战进行时,随机应变却不那么容易,有时你眼中看到的兴许是假象,那是敌军在有意表演给你看的,要在千钧一发之际判断出真假来?你说不是难为人吗?
估计干这工作不用减肥,那瞬间万变的战势能使你心身疲惫,忘饥忘渴,多少人的生命就在你手挥之间血溅荒野,那指尖上不知游绕着多少冤魂,古语所说:惊天地!泣鬼神!大概就是指的你那双沾满血腥的巨掌。
小兵们不同,吴王挥手我前进,我爱战场地狱门,仅是个工具而已,其价值未必重于那匹拉车的大青马。
孙子的角色就重要的多,关键时刻的一句话,便不知能活命多少人,当然,也要同时杀戮多少人。
孙子在其《兵法.九变.第八 》中的论述,颇与眼前的战局不大沾边,甚至这几乎是最后的大决战并没有遵照“孙子原则”。
孙子在该篇中说:大凡用兵的方法,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塌陷之地带不要驻扎;在四通之地就要和睦交流邻国之友军;遇到危险之地慎勿停留,遇到前有强敌后有险阻之地就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于我不利的道路不要行军,有些敌军不要攻击,有些城邑不要攻占,有些地方不要争夺。
最重要的一句:国君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而获得到利益的,就可以算作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之要点,虽然知道地形险、易、广、狭,也不能实得地利。
治兵而不知道九变,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得到智谋之人并且具体使用他。
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害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在有害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能使别国屈服的,是使用危害他的方法;能役使别国的,是用本国富强的基业强迫他;能使别国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他。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备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防御力量。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危险: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夫概就是此例)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暴跳如雷,就可能被敌凌侮而妄动;方正不苟取,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设计诟辱而陷于轻举,仁慈爱民,惟恐杀伤士众,就可能被敌出奇计烦扰而陷于被动。
以上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
军队的覆灭,将士的被杀,一定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危险造成的,这是为将帅的人应该慎重辨析的。
孙子在这篇兵法中,开始指导具体在战场指挥的将帅,也无疑是告诫君王:要选择哪些合格的率兵人,选人不慎,将累死三军,也害苦了君王自己。
这篇论述,好似孙武有了预感――当然,也可能是孙武于后来补充修订――但吴王的用人此后出了大错是史载注明了的,尤其是对眼前的大战,吴王之前对夫概的使用处理,所导致的后果是:给了他一个当场兑现,夫概军遭歼,给新任前锋伍子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大麻烦。
估计阖闾对孙子理论:“君命有所不受”甚为反感。
怎么?不听我的?那这君王是干吗的?得,还是我先让你靠边站吧!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孙子还就是被剥夺了治军的权力,更不用说大军的动向。
此战之后,别说王弟夫概,就是伍子胥、伯噽等人,实际权力也超过了伐楚主将孙武。
尽管孙武在此关键大战中,实际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全军。可是那也没用,孙子所得到的奖赏,无非是楚国将军、大夫的几个“二奶”而已,而且排号还被排在了最后。
其实在两军对峙交锋时,孙子也并不排斥列阵以待,不过花费的笔墨显然少于其它战术,他阐述阵法的作用说:“纷纷坛坛,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饨饨,形圆而不可败也。”――此即是说的排阵。
据现在因失传无法考证的说法,孙子还留下了专门用作排兵布阵的“孙子八阵”(《周礼·春官·车仆》郑玄注),这可能就是八种能攻易守的阵式。
《孙子.军争篇》还也提出了作战时“高陵勿向”、“佯北勿从”、“饵兵勿食”、“穷寇勿迫”等八条戒律。这些戒律,看来也是在双方列阵交战时应注意的战术要诀。
理论毕竟是理论,还是要在实践中检验它是否真理,具体到孙武在决战中的实践,请看大家耐心观看大战之实际进程。
附:《孙子兵法》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请看下篇:四十一、沙场对峙天地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