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  行文辩理龙王庙

(2008-01-17 10:36:05)
标签:

天气

山神

龙王

愚夫

苏东坡

分类: 侃史之《东坡》

十一、  行文辩理龙王庙

中国古时候没有设置气象局这类的管理机构,当然也不会有气象站这种业务部门,这种高科技业务通常是由政府或军事主要官员兼职代劳的。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小说中就大大渲染的诸葛先生的业务精通程度――能道装登坛借来三天的东南大风!

其实这活路是周瑜干的,只不过不是借,而是参考了现代气象站的技术,或是求访了当地的老农、渔民什么人,不然也不会把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计划制定在一个说不准的撞大运上。

宋代的官员也要兼职气象预报的活路,尤其是遭遇大旱时,无知的老百姓只能坐等苍天慈悲,地方官员有一方守土安民之责,当然不能视人民于涂炭而不顾,怎么办?求雨呀,老天或者是龙王爷或许是卖给当官的面子的,这时候地方主官就要以身作则做榜样了。

这时候当官的就体会到气象预报工作的重要性了,那何时投身参与祈雨就是一门大学问!

你要是公开带头行动了,但龙王――不一定,有时要看各地的风俗而定,像凤翔有些地方就是把这布云行雨的工作安排了给山神,这些神灵们一旦偷懒怠工怎么办?做戏做了大半天,头也磕了,香也敬了,老百姓捐献的猪头三牲等供品,官员们也与龙王什么的一块分享了,那雨却不见下到地上来,这怎么向上头及面子交代?

这时候就是朝廷也会把不落雨的责任栽到官员们头上,肯定是你这个地方主官不那么勤政爱民,惹怒了值班下雨的什么神灵!没说得,下岗吧,先给神仙、百姓们出口恶气再说!

你还别不信,据史书记载就是皇帝也免不了受这冤枉官司,历史中就有不少皇帝因为亲自求雨未果而下过罪己诏,看见了吗?连皇帝都动真格的,何况你一个低级小官?

你要是精通了气象预报这门业务,那就当然潇洒的避免了这个风险,明天有中到大雨?得!出马吧。第二天雨点子一落,大功告成!太守功高!

这活路东坡哥们儿就爱干,小时就拜过道士当过老师,那时练的还绝对属童子功,求雨是道士们混饭吃的重要业务,东坡应该不会忘光打小的功夫。

再就是东坡与干凤翔府一把手的宋太守关系不错,属通家世交,这种脑力兼体力的工作也理应替太守分担,所以一般有了这显摆机会,都免不了东坡哥们儿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年陕西大旱,好久不雨,庄稼人忧心如焚。除了去向神灵求雨,还能有什么妙招?带头求雨当然是父母官的神圣职责。

东坡意识到自己出手的时机到了,心里也在纳闷: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哪路神灵呢?不然神怎么会发怒不下雨?百姓有难,理当出头,不能让黎民百姓身受其害。

苏东坡这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采,决心以他那雄辩滔滔之奇才,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具体措施如下:写一份状子呈递给神仙,与主管神灵辩理一番。   

太白山上有一个道观,据说司雨龙王就住在观前的一个小池塘里,东坡看准了一个该出手的日子来到了池塘前,开始说服龙王工作了,当然,祈雨文中是免不了几句奉承话的,爱戴高帽,人神一理,不过最终目的还是要让龙王明白:天旱对龙王他自己也没有好处,不下雨是害人害己的蠢事。

祈雨文条理分明:“……乃者自冬祖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局以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注意听着啊:给了你龙王一旬的宽限,再不下雨,那可就是你无理了,“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大家都忙活,这本来就是你的本职工作,“神其局以鉴之?”――你怎么能旁观?干活吧,上别负圣明天子,下别负愚夫小民。

当月十一日回到城里,十六日下了点小雨,也算没过期限给了点面子,但对庄稼还是不能解渴,原因何在?有人告诉东坡这次在祈雨效力不大是山神的缘故,是山神嫌宋朝皇帝封的侯爵太小了,生气了。

东坡翻开唐书一查,发现果然如此:太白山神在唐朝原是封为公爵的。到了宋朝竟给封为了侯爵,等于被皇帝降级了,那当然换了谁也不高兴了。

找到病根就好下药,苏东坡便代当地主官向皇帝草拟了一个奏本,请皇帝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然后又与宋太守共同斋戒沐浴,并派特使敬告太白山神,说已经上奏皇帝为山神平反昭雪,恢复山神封号。

这下山神应该谅解了吧?东坡亲自再赴太白山,从庙前的池塘里取“龙水”一盆,这下山神、龙王双保险,让哥们来个竞争上岗,有竞争工作才有动力。

十九日苏东坡上山迎“龙水”,一下吸引了百姓几千人陪同期待,也巧了――不,也怪了,“龙水”将到,阴云先来,天空昏黑了!

可是等了好久,雨却硬是不肯下到地上,这是还缺哪道程序?东坡又陪同宋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来了个龙、神、佛三管齐下。这还不算,东坡又亲自追上地面浮漂的乌云,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

并且赋诗祷告乌云:“府主舍人,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疆以祷祈,对龙揪而恳望,优愿明灵敷感。”

伴随着远处隆隆雷声,一盆“龙水”放在了祭台之上,东坡开始亲念祈雨妙文,这篇祈雨文至今还保存于东坡文集。

果然有求必应,暴雨终于落地,各地普沾恩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日。庄稼终于得救了。

后来东坡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来纪念这次喜事,并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上。这篇文章文笔简练,很能代表苏文特征,文中一派与民同乐的精神,后世的老师们经常把它作为范文让学生阅读受益。

东坡对山神的承诺也果然兑现,由皇帝重封为公爵,忽悠谁也不能忽悠神仙不是?

这次成功祈雨活动,东坡哥们儿总结了经验,四个常见字:心诚则灵!

(请看下篇:十二、心诚不灵懒神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