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捍卫鲁奖的尊严,如何提高鲁奖的公信力,如何像鲁迅先生那样表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存在状况,让作品“闪耀出思想的光芒,饱含着生活的质地,显示出艺术的精美”?
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鲁迅文学奖,是否可以用文物换取?这是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日前,纪实作家张弓在微博上称,有人举报陕西作协副主席阎安为了得到去年夏天颁发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向中国作协副主席、鲁奖诗歌奖评委会组长高洪波行贿,“用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换得了鲁迅文学奖。”对此,高洪波的回应称,“我给陕西诗人阎安退礼信属实,所退礼物为古钱币一匣,时间为阎安来北京领取鲁迅文学奖的当天晚上,因诸多人在场,恐不方便当面退礼,匆匆写一便条”,阎安也作了类似回应。中国作协官网“中国作家网”在首页也发布另外一篇文章,文中公布:“中国作协表示:文学评奖坚持公平公正,正对有关反映进行调查了解。”
相比于一些公众人物应对公共事件时的“三不”:充耳不闻、闻而不应、应而否定,置身舆论漩涡中的高洪波,并没有奉行鸵鸟思维,也没有一概否认,而是较为详细地作出回应,无疑姿态可嘉。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协也没有置之度外,装聋作哑。
高洪波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而另一当事人阎安为陕西作协副主席,皆是所在作协的重量级人物。如今,高洪波、阎安和中国作协都作出回应,但事情是否画上句号呢?恐怕未必。他们都是直接的当事人,由于关乎自身利益,难以使人服膺。
对此,著名作家方方在微博上转发评论:“此份举报内容,不知真假。但既是实名,就当严查
。如是,即应查高;如非,则是诬告,当还高的清白。”这种声音,有锐气,有立场,更是颇多中肯之意,堪称道出了广大网友的心声。谁来查?除了中国作协,应有独立第三方调查,司法机关亦应介入。
众所周知,鲁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属于政府奖项。一提起鲁奖,人们很自然想到鲁迅,想到鲁迅的文学成就,想到鲁迅的风骨与情怀。
多年来,有不少经典著作获得鲁奖,为人钦赞。但也承认,鲁奖近年来颇受争议,有人认为一些获奖作品名不副实,不该获得鲁奖。比如几年前,湖北一名官员获得鲁奖,消息传出后,不少人纷纷吐槽,把此君的诗称为羊羔体,认为是“口水诗”“不忍卒读!”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断言,“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此等言论,也许是意气之言。没有证据,不可武断下结论。但业内人士的判断,不少网友的吐槽,可反证出鲁奖公信力受到了挑战。
为捍卫鲁奖公信力,鲁奖评委会、中国作协多次推出革新措施。比如,第六届鲁奖为了更加公开透明,首次采用了实名投票的规则。对此,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认为,评委们的公心和眼光在实名投票公开的过程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呈现。一方面应从机制上推动鲁奖评选公平,另一方面也应该严肃处理跑奖者,并通过制度安排让弄虚作假者不敢也不能暗箱操作。
一名获得过鲁奖的作家感叹:鲁奖“以鲁迅先生命名,鲁迅先生一直是作家们写作的一个重要源头,我们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向这个源头靠近,因此获奖倍感荣幸”。向鲁迅靠近,是向先生的文学高度靠近,也是向先生的人格高度靠近。
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捍卫鲁奖的尊严,如何提高鲁奖的公信力,如何像鲁迅先生那样表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存在状况,让作品“闪耀出思想的光芒,饱含着生活的质地,显示出艺术的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