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逼问林森浩之父 伤害新闻伦理

(2015-01-12 07:25:26)

逼问林森浩之父 伤害新闻伦理

  

□王石川  济南日报 1.9
  8日上午,“复旦投毒案”二审判决后,林森浩父亲被媒体追问是否还会寻求黄洋家属原谅时,一直摸着脑袋不做回应。他在媒体的逼问下,就地蹲下,双手抱头。(1月8日《中国青年报》)
  上海市高院对“复旦投毒案”二审宣判,驳回林森浩的上诉,这意味着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将依法报请最高法院核准。在这种语境中,渴盼能留儿一命的林父,无疑最沮丧、最痛苦、最悲伤,可是偏偏有媒体逼问,这未免太残酷了些。应该说,身为媒体人,确有责任报道真相,也有责任追踪热点,但是权利与责任对等,缺乏人文关怀,只知道逼问采访对象,就显得轻佻。特别是采访对象痛不欲生之际,仍拷问式采访,就丧失了起码的温度与情怀。
  这一幕,让人想到了“杀人恶魔”周克华。周克华被击毙后,有记者跑到周克华的家里采访其老母亲。媒体披露的细节是这样的:(2012年)8月14日中午1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周克华的家里。周母说有很长时间没见过儿子,也记不清他最近一次回来看自己是什么时候了……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她足足怔了20秒,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
  不能不说这样的细节很生动,同时又让人感到别扭。因为记者已经看到周母“始终用一把扇子遮着自己的面部”,就表明她不愿接受采访,为何还穷追猛打?她“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表明其内心极度排斥记者的话。周克华十恶不赦,但其母亲无罪,记者何必“消费”她?
  无论采访林父还是周母,记者的出发点也许都很正常,但都缺乏温情,突破了基本的新闻伦理底线。由此,可联系到最近引发热议的上海踩踏事件。复旦大学官方微博称:“望有心人帮转,呼吁媒体尊重她(遇难的复旦学子)、保护她,不要再挖掘她的隐私,不要再刊登她的照片,让逝者安宁。”复旦学子也发布公开信,媒体大篇幅报道遇难学子,“究竟为了要哀痛一个生命的逝去,还是仅仅为了博得关注度的手段?”此后,有媒体人奋起反击,称“如人人网、微博、QQ空间、推特,只要当事人主动发布,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媒体的公开,而且是对每一个能联上网的人类的公开”。
  应该说,这种争执是有益的,多一些这样的争执对完善新闻报道规则,只会更有好处。其实,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复旦学子,能够掀起这种公开讨论,都说明如何报道当事人,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公共命题。双方并非只有对立,没有共识。报道复旦遇难学子和追问林父、周母还不甚相同,前者是记者从公共空间找到的材料,而后者则是逼问痛苦不堪的当事人父母,何其冷血?
  记者必须履职,最好能有独家采访,但前提是对伦理负责,对道义负责。伤害了人情,透支了信誉,即便获得了独家新闻,采访了当事人又能如何?林森浩已被判处死刑,记者对其父能否手下留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