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何妨有点节操?
(2014-12-16 09:27:39)
标签:
文化 |
出版社何妨有点节操?
秦淮川 深圳商报 12.16
随着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马云热”直接导致了出版界井喷。仅12月上半月,就有《近观马云》、《马云给年轻人的人生规划课》、《马云营销课》、《做马云这样的男人》等图书同时上市。从2006年以来,图书出版界的“马云热”持续高烧,据说现在关于马云的图书数量已经多达170种,因此有书评直斥这是图书界的“马云乱象”。乱象之中,出版商哭着喊着想让大家“认识”马云,剪刀加浆糊等手工作坊齐齐上场,马云真实的故事在这些凌乱的书中,或许已面目全非。(见相关报道)
在被消费的名人中,马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比如易中天当年在央视百家讲坛火得一塌糊涂,于是市场上写他的书、他“写”的书,令人眼花缭乱。如今,无限风光的马云,正在享受被各色出版社消费的命运,并不奇怪。如果没有出版社眷顾马云,才是咄咄怪事。
傍马云,无非是大打励志牌,以忽悠那些想发家致富的人,也像马云一样发达。这种励志,其实很可笑,一则马云的成功不可能复制,二则所谓的励志学,往往很虚幻,连马云都说,“我也很讨厌机场书架里摆的马云谈创业、马云励志等的书。至少我觉得自己不是所谓励志的人,我们只是很有运气走到现在。很多书的作者都没有采访过我,但就能写出这样的书,我觉得很奇怪。”
有人把成功学视为精神毒药,原因在于,一些成功学的书籍,“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那些花了钱买励志书的人,本想翻身,结果误入歧途,岂非可怕?
林语堂把书分为三类,一类是最上流的书,指的是经典;一类是中流书,多指从上流书抄袭的次流作品;还有一类是下流书,多指民间文学,“如小调童谣民歌盲词”。应该承认,这三类书都有其存在价值,那些写马云的书,基本上没有营养,还可能含有三聚氰胺或地沟油,属于不入流的劣质书籍。
按说,在商言商,出版社要养人,要赚钱,什么书赚钱就出什么书,实在再正常不过。问题是,这种一窝蜂地出书,究竟有何价值?出版社是提供精神产品的地方,应该讲些节操,不能毫无底线地把谋利或牟利放在首位。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有一家著名的出版机构——开明书店,创始人是章锡琛,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他们做过该出版社编辑。夏丏尊、叶圣陶曾给开明书店立下5条社规:
1.礼拜六派(出现于民国初期的文学流派,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的小说不出;2.武侠小说不出;3.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升学指南、辅导教材、复习题、解答题之类的书籍不出;4.速成法之类的书不出;5.描写词典不出。
仔细打量几类不出的书,可以发现社规有些“迂腐”,如果说宣扬游戏的小说不出尚可理解,武侠小说为何也不出?如果说速成法之类的书不值得出,升学指南为何不出?其实,开明书店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出版方向集中在教科书、青少年读物、古籍和工具书等,比如最近被人热捧的老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即出自该书店。从开明书店的5条社规,可以明确发现它的立场和好恶,那些老出版人的底线和追求。
反观今天,有太多的出版社过于急功近利,什么书有市场就赶制什么书,什么书能赚钱就出什么书,全然不顾这类书有没有营养,如此一来,粗制滥造的书必然不胜枚举。有时东拼西凑,出一本书只不过几天时间,这能保证质量吗?记得一位出版家说过,“保持尊严和底线就不能被权势强力所迫、被商业利益所惑。有些东西哪怕再挣钱,我也绝对不出。多年坚持出好书,恪守出版行业传播文化与文明的操守,持续下来才能获得信任和支持,自己也才心安理得。”放眼现实,这样的出版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
曾有作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设问,“假如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极寒,你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焚书取暖,你会先烧哪些书?”这名作家的选择是,“第一批烧的无疑是成功学和励志书;第二批烧各种生活保健书;第三批烧明星出的自传、感悟和经历;第四批烧星象占卜书。”相信这名作家的选择,很有典型性,让那些热衷于出版垃圾书的出版社情何以堪?身为出版社,应该有些担当和追求,请为世人出一些好书,请为后代出版能流传的书。
后一篇:先把幼儿园建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