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2013-12-16 12:19:36)建设“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句“记得住乡愁”,颇具文艺范,温柔了人心,激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振。说到乡愁,我们也许很自然地想到余光中的名作《乡愁》,那枚小小的邮票、那张窄窄的船票、那湾浅浅的海峡;还想到《乡愁四韵》中的那瓢长江水、那掌海棠红,以及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放在宏阔的城镇化进城中,乡愁是虚化的,更是具象的;是情感的,更是物质的;是飘忽的,更是真切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说的是城镇建设。诚然,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变了味,摧毁性的大拆大建,乡村没了,城镇面目一新,却让人感到陌生,望不见山,看不见水,更遑论美丽乡愁,也许只有忧愁。
一般来说,城镇化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名称的更换。农民(包括农民工)变为市民,户籍发生了更迭。二是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农民(农民工)与市民一样享受完整的公共服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归根到底,围绕“人”字做大文章,所有的落脚点就是一个“人”字,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人还有精神诉求,还需要找到精神家园,需要心灵有归属感,这是更高的层面,也是更高的境界。而这就不只是农民(农民工)市民化所能解决的。比如,不少来自农村的人,走进了城市,成了新市民,有稳定工作,有体面收入,有房有车,与其他市民毫无二致,但其内心是孤寂的,灵魂是漂泊的,似乎并没 有找到精神家园。原因在哪?是因为他们望不见山,看不见水,记得住乡愁却找不到出口。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当中的“乡愁”二字,直抵人心。乡愁是什么?有人说,是鸡鸣狗叫,是炊烟袅袅,是麻花辨“小芳”,是“翠花上酸菜”……还有人说,乡愁是小桥流水,是鸡犬相闻,是乡里乡亲,是夜不闭户……诚然,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贫瘠变得富裕,夜不闭户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虽然显得气派,但少了韵味,淡了情怀,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
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装得下记忆,让百姓生活得更恬静,心灵才能找到安放的家园。这就需要少一些乃至弃绝大拆大建。去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上指出,古村落消失的速度相当惊人,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 到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其中就包含众多古村落。 自然村落的消失,有多少属于自动衰微的,又有多少属于被城镇化裹挟的?
冯骥才说,“我特别反对开发这个词,这是一个非常粗暴的说法。保护与利用才是符合文化规律的做法。”保护与利用确实是对传统村落的最好保护。有了保护和利用,才会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事实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有数处关于保留乡村以及乡村记忆的要求,比如,“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足以说明中央的未雨绸缪,也彰显中央的远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只要秉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要求,乡村也许仍会减少,但记忆不会残缺;生活不必豪华,只要诗意栖居。在每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里,那些深情的记忆中的细节就在眼前,那些诗意的意象就会变得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