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被撤换,何需耿耿于怀?
(2013-09-05 08:27:30)送走鲁迅,迎来史铁生。开学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9篇被更换的文章中,包括鲁迅的《风筝》,新增的文章中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今日本报B04版)
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教材内容新陈代谢本是常情,但只要牵扯到鲁迅的文章,每一次调整都引来非议,但凡鲁迅的文章被换掉,总会有人抱不平,甚至有人不无激愤地嘲讽:“这些年,鲁迅终于从教科书里滚蛋了。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无地自容……”“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仿佛撤换鲁迅的文章,是包藏祸心的蓄谋,是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大不敬。
不知道那些愤慨者当年读中学时,是否为理解不了鲁迅文章的深刻而痛苦?从调查看,大部分人都表示读不懂鲁迅。而如今,这些人坚决捍卫鲁迅的文章,难道是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的无奈与焦虑吗?
鲁迅的文章确实应该读,但不等于让孩子那么早读。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孙郁先生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
即以此次换掉的《风筝》一文,尽管其思想深邃,意有所指,但对初一孩子来说过去艰涩,让孩子读出“鲁迅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更是强人所难。有老师称,“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并非虚言。而换成的史铁生文章《秋天的怀念》,无论从语言表达还是情感释放,都更让孩子读懂、感知。《风筝》是好文,《秋天的怀念》也是好文,从适合孩子的角度看,选择秋天的怀念,实属正常。
当然,不是说鲁迅的文章都不适合孩子读。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很受学生欢迎,这篇文章出现在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下册。由此可知,鲁迅的一些文章仍保留,并不是如一些人所称的“鲁迅彻底退出语文教材”。
撤换鲁迅文章引起了热议,这说明了一些人放大了自己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夸张的。其实,与其对更换鲁迅文章耿耿于怀,不如探究教材是如何遴选文章的。比如,更换教材课文,能否更公开透明一些,即在更换之前集纳民意,听听家长怎么说,不能只由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据报道,教材每隔一个周期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一来吸收新的文学成果,二来紧跟社会变化。这原来无可厚非,但怎么吸收、怎么紧跟,具体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调整前能够更大范围地征询民意,也许就能减少质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