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贵州毕节五死难儿童“头七”祭
(2012-11-22 12:53:00)
贵州毕节五死难儿童“头七”祭
核心提示:今天是贵州毕节5名孩子遇难的头七。作为传统的丧葬习俗,“头七”被赋予了厚重的情感指向,人们选择这一天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哀悼。除了哀思,我们还需要反思,儿童是国家未来的脊梁,关爱孩子就是关爱祖国的未来。5名孩子遇难,痛彻缠绵心头,
5名孩子走不出逆光的童年,最终也走不出悲剧的怪圈,因素是多重的,根源是复杂的,但是他们如果能够得到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庇护和关爱,悲剧本可避免,可惜事实不容假设……为了唤醒政府的责任感以及公众的同情心,让全社会都重视儿童的生存困境,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都拥有欢乐的童年、可期的未来,我们唯有节哀,一起努力吧!
http://upfile1cdn.kdnet.net/UploadSmall/2012/11/22/13535495575956602.jpg
今天是毕节5名孩子遇难的头七。作为传统的丧葬习俗,“头七”被赋予了厚重的情感指向,人们选择这一天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哀悼。行礼如仪。只是再悲切的呼唤,再痛切的愤怒,再凝重的自责,也无法让远在天堂的他们动容,抑或注视。“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哀与痛,莫过于此。
不忍也不敢看“遗照”中这几名孩子的眼神和模样。蓬头垢面中有天真的眼神,有启齿的微笑,也有无法寄托的人生和找不到归属的未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年龄:陶中林,13岁;陶中井,12岁;陶中红,11岁;陶冲,13岁;陶波,9岁。愿他们安息。
死者长已矣,天堂里也许没有飘蓬惊鸟,没有慌张与凄厉,也没有被放逐和颠沛的命运。只是,天堂太远,尘世间还有突兀而真实的苦和难。对死者的最好告慰,就是不让悲剧重演,再也不让儿童流浪,不让流浪儿童伤亡。
其实,这5名儿童的死亡似乎早已注定。从他们像荒草一样野蛮生长,到他们辍学,有的孩子甚至只上了一年学,因为是“黑户”,没法继续报名而辍学;从5名孩子失踪,家长报警,但整整11天里警方没有动作,到流浪期间未获救助,乃至被驱逐,被忽略,被无视……这几个孩子始终处于残酷的生存状态之中,即便没有遭遇不测,他们的童年、少年乃至以后的青春一定是灰色的,甚至被黑色笼罩。这,是这几个孩子的不幸还是一个群体的不幸?
毕节市已经对相关人员“严肃处理”——6人均被免职。可是,在5条消逝的生命面前,所谓的“严肃处理”显得多么轻佻?而毕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光星强调这是一次“意外事故”,又显得多么冷血?
5名孩子的消逝,能否唤起权力对生命的尊重,能否唤起职能部门对流浪儿童的帮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对贫困儿童的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名儿童兼顾多重身份,他们辍学、贫穷、留守、流浪。贫穷仿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胎记,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贫穷和绝望?
现实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华丽的中国,一个是贫穷的中国。“9•7”彝良地震,记者发现,贫穷、闭塞和落后是当地村民的集体风貌,有的孩子没吃过盒装方便面。至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摸过玩具,没吃过月饼……当一些官员夜夜笙歌时,你们想到过那些被贫穷羞辱和折磨的孩子了吗?
贵州省拟加强收容救助工作,并着手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长效机制。如果这几名孩子的死亡,能够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落实,倒值得欣慰。问题是,还有那么多留守儿童、贫困孩子怎么办?穷,也许无法置人于死地,但过于贫穷的生活,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我国的扶贫力度在加大,为何仍有一些地方脱贫遥遥无期?
不善待儿童,一定没有未来;伤害孩子,就是葬送未来。可是,已经习惯于透支未来的一些官僚,会有视民如伤的情怀吗?会有哀民生之多艰的伦理吗?会有体味民瘼、感时忧世的责任吗?“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但愿这番告白,不是无法实现的奢侈想象,而是贴地而行的行动纲领……
反思不止,哀思缠绵。今天是贵州毕节5名孩子遇难的头七,愿孩子们安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