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品拍卖的市场再冷一些
(2012-07-19 14:17:43)
标签:
杂谈 |
|
|||
2012.7.19深圳商报 ◎王石川 “乱世藏黄金,盛世兴古玩”,承平日久,国人的腰包渐鼓,在书画等艺术品投资上似乎越来越豪气,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也火得不行,不断拍出的高价让人从大开眼界变得瞠目结舌。如今,从华辰、嘉德、传是、翰海、保利、匡时、永乐、荣宝、西泠印社等拍卖公司传出的春拍消息看,总成交额普遍下降,有人惊呼艺术品市场降温已经定局,或提前入冬。 艺术品市场真的进入冬天了吗?成交额虽然下降,但应该看到,一些艺术品不断拍出高价,比如在2012西泠春拍现场,黄道周楷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引发现场80多人同时竞价,121轮举牌,创下南方书法作品拍卖最高纪录。最终此件作品以1955万元成交,居本次西泠春拍单件作品成交价首位。再比如,前不久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拍得2.9325亿元,创下了画家个人拍卖世界纪录。 更应该看到,所谓的成交额下降,是与前几年的成交额相比,实际的成交额绝对值其实不低,这恰可证明前几年拍卖的成交额太高。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为212.5亿元,2010年为586亿元,2011年为1020亿元,如此拍卖额让老牌的英美等艺术品市场相形见绌,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艺术品交易市场。这就好比是房价,前几年,每平方从100元飙涨到1万元,如今涨幅略有下降,今年才涨了500元,即每平方10500元,你能说房市遇冷、进入寒冬吗? 有心人统计发现,2009-2011年中国GDP总量分别为340903亿元、401202亿元和471564亿元,GDP增速分别为10.4%和9.2%。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增速在这三年期间,分别是GDP增速的17倍与8倍。 这正常吗? 据说前几年,在艺术品拍卖现场,以前一件拍品过100万就已经掌声雷动了,但现在不过亿,市场上根本没掌声。著名艺人王刚一个亲身经历是,2008年他看中了一件瓷器,举牌到180万元,认定这东西也就值这个价了,结果竟以599万成交。两年后这件瓷器再次上拍,估价飙升到700万到900万,最后以3584万成交。这让原本想看有价无市笑话的王刚彻底傻眼。艺术品拍卖的水分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人不必置喙,但是,谁能否认这不是虚假繁荣? 以是观之,有了多年持续的野蛮生长、注水式发展,中国艺术品拍卖适当地降降温没什么不好。以在下之见,当前的艺术品市场的温度降得还不够,远远谈不上进入冬天。 有业内人士称,中国目前艺术品交易领域普遍存在着四大隐患:一是赝品横行,二是关联交易,三是虚假成交,四是迟付拒付。试问,这哪一点是健康的,不该被摈弃的?单说赝品横行,这几年可没少爆出新闻。2011年以2.2亿元成交、创下玉器拍卖纪录的“汉代玉凳”被证明为赝品,拍卖方涉嫌拍假。两件用玉片穿出来的不值钱的“玉衣”,被原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王文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位专家,评估价高达24亿元。与赝品相比,还有一类现象值得关注,此前,一张真假备受质疑的署名徐悲鸿的油画《九方皋》,在上海宝龙春拍中以2000万元起拍,一路叫价至8900万元落槌,一时也让人看不懂。 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有升值潜力的行业,也是容易一夜暴富的产业,凡有利可图,必不缺逐利之徒。健康的逐利冲动,无可厚非,应受法律保护,但不得不说当前的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甚至可以说龙少鱼多,污泥烂虾更多。王刚揭曝,对3个城市的参加鉴宝藏品进行统计,得出的数据是赝品率达到了95.9%,他为此非常震惊。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赵忠祥说过,“别指望天上掉馅饼,可能连糠菜饼子都不是”。用这句话形容当前的一些拍卖,倒也合理,即花了大价钱买得的艺术品也许就是赝品。 泡沫吹得越大,就越有破裂的可能,不独艺术品市场,任何市场都是如此。只要有泡沫,迟早会破裂。当前的艺术品市场是该挤挤水分了,否则,它就不可能良性发展。 深圳商报约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