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吊瓶班”,被悬吊的青春何处安放?
王石川
5日上午,大孝感论坛官方微博称,高考临近,湖北孝感一中惊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并配发图片引起网友热议。图片显示,教室内很多同学边打吊瓶边复习,场面颇为壮观。对此,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5月6日《长江商报》)
但凡经历高考者,都会难忘备考前那些“鸭梨山大”的日子,庆幸那样的岁月已经流逝。但当看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仍然不免惶恐,一个班至少有20瓶吊瓶,这究竟是教室还是医院?如果再进一步发展,教室外是不是该有医生、救护车在一边候着?
也许不必用过于悲情的眼光打量“吊瓶班”,据孝感一中办公室夏主任透露,学生打的吊瓶都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国家有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钱的氨基酸补贴。学生若感到身体不适,可以申请到医务室打氨基酸。”笔者并未查到关于氨基酸补贴的规定,即便有,学生也不宜轻率地打点滴。有专家表示,打点滴是非常之举,不到必需时刻不必打,它对身体有一定伤害,尤其是在教室而不是专门的医疗环境打吊瓶,卫生问题无法得到绝对保障。日前,挪威人埃玛·格里森在中国日报撰文感叹,“我生病了,被人带到医院以便打点滴。打点滴?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点滴;而在中国,得个感冒都要打点滴,还不止一瓶液体,而是5瓶以上。”
当然,这些高三学生集体打点滴,恐怕更多是无奈,或者说打的是焦虑。别的学生打了,我不能不打;别的学生在补充能量,我岂能在竞争中落后?正如有网友调侃,“怕,你要是不挂个吊瓶,都不好意思来教室。”小小的一瓶吊瓶,在此际扮演了多重角色。而之所以选择在教室,而不是在医院里打点滴,显然是为了节省时间。高考成了不折不扣的指挥棒,为了高考,把身体也赌上了。
集体打吊瓶,这种场景多么富有意象,而又充满隐喻之意。青春在一滴又一滴的药水中溜走,这些年少的孩子被无奈、焦虑和伤痛裹挟。青春,本该飞扬,本该恣意,本该透亮,却被悬挂在一间逼仄的教室里,被沉重的高考所包围。曾经,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被应试教育所劫持,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考上大学并不难,但这些年少的孩子仍在苦苦拼命,他们被悬吊的青春如何安放?
也许有人说,青春苦一点、累一些是应该的,高考本来就不是轻松的事情。但应该看到,打吊瓶来备考,显然不正常,日前,浙江新建县一高三女生突然在教室内脱衣,这种怪异行为被指因高考在即,心理压力太大所致。至于因高考压力过大,有的高三生离家出走,或寻短见,都不是新闻。高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考验,但如此畸态的压力令人深思。
由此,不能不想到日前云南教育厅长罗崇敏的精辟之论。罗崇敏认为,初三和高三,都在重复强化前两年的学习成果,为的是应付难度很大的考试,浪费了很多时间;高三反反复复地复习,一年时间把学生的思维都搞得变形了;“一张试卷把同学16年的学习评价了,公平么?考试评价方法,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把老师变成制造考试机器的工程师。”罗崇敏意之所向,是希望缩短学生学制,改变一考定终身,此说是否在理见仁见智,但高三复习扭曲了学生思维确是事实。
高三生集体打吊瓶,貌似是学生病了,但我们的教育何尝没有患恙?一年一度的高考越来越近了,何时才能少一些类似集体打吊瓶的怪诞?别让高考成为孩子的人生劫难,他们的青春不该如此灰色。
前一篇:别低估老百姓辨别是非的能力
后一篇:从来只见水价涨,谁来保障水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