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12-01-16 22:57:52)
标签:

杂谈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12-01-16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表面看起来,回不回家过年,只是一个很私人化的情感选择,但应该看到,现如今它被揉进了不少社会因素。

  春节临近,是否回家过年又让“恐归族”开 始纠结。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过年回家的调查,探寻很多人不愿回家或是不想回家过年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烦恼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上。(1月15日《北京晨报》)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可能淡忘了乡愁;一个人再有身份,也很难抗拒过团圆年的温馨召唤。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就是信仰,就是图腾,就是念兹在兹的炽烈情怀。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然而在今天,有不少恐归族,他们寄居在远离故乡的外地, 一想到过年就百味杂陈,百感交集。表面看起来,回不回家过年,只是一个很私人化的情感选择,但应该看到,现如今它被揉进了不少社会因素。

  恐归族不回家过年,不外乎三种原因。

  其一是不敢回家。刘邦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而那些在外地惨淡经营的游子,则绝无这种底气。他们胆怯,畏葸,甚至自卑,不敢回到乡村过年,春节期间,乡村的人最多,他们害怕比较,怕盘问,怕嘲笑。此外,有些年轻人已经过了适婚年龄,但仍孑然一身,一旦回家,焦虑的父母总会不厌其烦地训导或劝说,而看到同龄人的孩子已经老大不小了,登时一阵复杂况味,于是也不敢回家。

  其二是不想回家。在外工作久了,逐渐适应了城市化的生存逻辑以及生活习惯,而一旦回到乡村,有时不太适应,于是索性不回。比如,非常厌倦那些庸俗的人情消费压力,或者不够适应贫瘠的乡村文化状态,而乡村缺少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也会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回家过年。

  其三是不能回家。这些人想回家却回家不了,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母,有一盏永远明亮的灯,有浓俨得一听就要醉了的熟悉乡音,还有儿时的玩伴,但是回不了。比如买不到票,当前,无论是公路运力还是铁路运力,都远远无法满足让想回家的人都能回到家,每年总有一些人买不到票而滞留于外地。再比如,假期太短,有人感慨道,“春节七天假,路上我就要耽误四天”,春节回家只能和父母团聚三天,还没有休息好,就不得不和父母说再见。调查显示, 春节回家休息如果只能在三天以内、不能随意留在家陪伴家人的人群痛苦感较高,而能在家休息半个月以上的人,痛苦感觉较弱。

  此外,还有一类人是拘泥于经济原因也不敢回家,比如报道称,在上海打工的熊良山夫妇,打工12年仅回家1次,面对面已不认识儿子。不是不想回家,一是票难买,二是路费高,“回一趟老家两人路上火车加汽车路费要1000多元,还不如省下来给孩子。”

  别把恐归简单地归结为个人选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社会问题——交通运力不足,看到城乡差异明显,还看到假期设置不够灵活,要知道一些人甚至享受不到春节放假,或者享不到7天,这凸显出职工权利贫困。此外,还能看到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养老问题,外来工孩子教育问题,如果农民工融进了城市,成为体面的打工者,有了市民待遇,可以把父母接到城市,孩子能够在城市里接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回不回家过年,真的没什么区别。

  人们常说“心安之处即故乡”,真的如此吗?心安了就能抹平对父母孩子的想念,就能排遣内心的孤寂以及割舍不断的乡思?其,家在哪 里,故乡才可能在哪里。但愿城市的管理者能够多一些人文情怀,对那些留在城里的恐归族多一些关怀。更期待制度的健全与革新,能够减少恐归族背后的社会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