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瓦解爱情的另一种解读
(2011-08-14 19:13:59)
标签:
杂谈 |
房子瓦解爱情的另一种解读
|
“谁首付,离婚后房子归谁”、“婚后父母给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一公布,立即引发了网络男女的口水仗。不少网友认为新婚姻法是男人的“福音”,保护了在婚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损害了弱者的利益。 “鼓励彻底AA制”的新婚姻法也被网友戏谑成“乐了地产商、愁了丈母娘”。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婚姻法新解释可能会改变年轻人的择偶观念,首选由“富二代”变成情投意合的“潜力股”。(8月14日《北京晨报》)
住房,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具隐喻的硬通货了,它涵盖了太多的爱情悲欢,也具有一言难尽的世俗想象。这从最高法关于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一公布就迅疾引发热议,且久久难以平息,就可见一斑。新司法解释一出,公众的第一反应不是感叹爱情世俗化,而是盘算如何规避不利,比如有人为丈母娘出招……可以说,房子已经瓦解了爱情,已经使婚姻变得不纯粹。
今天,我们何以变得这么市侩、这么不纯粹,爱情何以与住房勾兑得如此紧密?“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的调侃,难道果真是现实的残酷呈现?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嘲笑世人的爱情盘算,也没有必要奚落饮食男女的物质化生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今天,房子成了爱情、婚姻中最不容回避的话题之一,与其说男女太世俗,房子有原罪,毋宁说这折射出我们生存的集体焦虑。
首先,住房是人们最有价值的不动产之一。其实,别说年轻恋人、小夫妻,连那些官员不是也在攒房吗?每有贪官落马,一查无不发现有数套、十多套甚至数十套住房。今天,房子早已超越了居住功能,而衍生为投资品,具有巨大的保值、增值功能,甚至是地位的象征,是实力雄厚的符号之一。在此语境中,小夫妻大谈“房事”也许无可厚非。
其次,住房承担了太多的附加值。除了京沪等地买房不落户,其他城市一般都是,买了一定平方米的住房就能入城市户口,而城市户口的附加值确实毋庸讳言,特别一些学区房更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爱情不只是花前月下,也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活生生的生存考量,当住房承担了太多的使命,比如成为进入城市的门槛,成为判定是不是新市民的一大标志,年轻人迷恋住房便不可避免。
最后,住房也是葆有尊严,甚至涵养未来生计的一大抓手。常常听人说,以房养老,这并非夸张,有了房子,也许就能安身立命,子女靠不住,房子靠得住。
不得不说,国人被住房“绑架”了,正因为房子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被房子介入,变得有些不正常不纯粹。在发达国家,婚姻与住房关系大吗?据报道,不少美国年轻人坚信不买房,“还是租房实惠,既方便,又省钱。”拥有亿万身家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直租住在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中,直到今年5月才购置房屋,结束了7年租房生活。调查显示,德国人开始购房或建房时的平均年龄为42岁;在日本,一般年轻人要么在结婚之后选择租房子,要么住在集体宿舍——大公司或者政府机关都为自己的职员提供住宿设施……
在爱情与婚姻中,房子被过度考量,确实令人唏嘘。由此也反证出一个命题,如果房价被打压,房子的含金量低一些;如果房子的附加值少一些,老百姓不买房子,子女的教育不成问题;如果社会保障完善,公众少一些不确定感;再如果住房保障更强力推行,老百姓能住上便捷而舒适的保障房……那么,房子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一定大为淡化,因房子而产生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一定少一些,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必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