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王濛,一个渊薮
(2011-08-06 10:32:53)
标签:
杂谈 |
两个王濛,一个渊薮
潮州日报 王石川
“我被开除了,现在我不是国家队的队长了,甚至连运动员都不能算是了。”昨晚打通王濛的电话,一向快人快语的王濛不待记者提问,便已经将这一结果说了出来,而其时她正在赶回家的路上,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宣布对她和刘显伟开除及停赛的会议,甚至还没有结束。不过,紧接着,王濛便对记者表示:“由于现在这个处罚没有公平可言,我当然不服,这两天我就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真相。”(8月5日《南方都市报》)
权力的纸,终于没有包住真相的火。随着王濛的被开除,以及王濛将要开新闻发布会说明真相,这起沸沸扬扬的公共事件,正在往真相的大道上疾驰。真相尚未最终明了,谁是谁非,公众也许还不宜过早下结论。
在公共视野中,其实有两个王濛。一个是少年成名的天才——她是“速滑女皇”,是我国冬奥会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特别是温哥华冬奥会上成功卫冕短道速滑500米金牌,成为我国卫冕冬奥会冠军第一人,目前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在赛场内外,她霸气十足、雄性外露,比如她说,“第二,谁要那第二?我是不要第二,就要冠军!” “我不允许别人在我前面超越我!” 同时,王濛又是一个有些可爱且有着集体荣誉感的运动员,比如她卫冕后,向教练李琰磕头致谢,再比如她说,“国家让我拿金牌,我就拿金牌!”
另一个是有些骄横甚至霸蛮的队长。作为中国短道速滑队队长,小队员怕她,对她俯首帖耳,不听话就挨罚;连冬奥会冠军周洋对她也言听计从,不敢说一个不字。她天不怕地不怕,不把教练、领队和助理教练放在眼里。丽江“外战”,本与她无关,但她冲在前;青岛“内战”,她拳脚并施,自己也挂了彩。
两个王濛,两种脸谱,貌似是割裂的,实际上统一于一个人身上,它们是王濛的两面,正如硬币的两面一样。应该说,如果没有霸气,也就没有赛场上的摧营拔寨,同样如果没有霸气也就不敢和教练斗、和领队斗、和助理教练斗。
谁造成了两个王濛?与其说是王濛自己,不如说是环境、是体制。正如新华社记者杨明所称,竞技体育圈内,“有成绩是爷爷,没成绩是孙子”一直是句至理名言。中国体坛上,只重金牌,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素质修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运动员们很容易被培养成金牌机器,王濛这样的“畸形”虽然不多,但文化缺失、修养欠佳、行为粗野的半文盲选手,大有人在。诚哉斯言!如果王濛不是屡屡夺冠,她也没有底气如此之狂,同样,如果中国短道速滑队不是奉行金牌至上原则,也不会一再姑息纵容王濛。如今双方撕破脸皮,是因为都到了不能再退、也不能再忍的地步,再加上折腾出了事想瞒也瞒不住了。
有论者追问,“王濛打架和运动员培养体制有关联吗?培育金牌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之间,哪个更重要?”哪个重要?当然,全面发展的人重要!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在处罚决定中也强调,“作为优秀运动员,在竞技场上争金夺银,是运动员的重要目标,但绝不是唯一目标,比金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着崇高理想、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问题是,如果没有王濛事件,冬运中心是否真正认识到金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即便出现了王濛事件,金牌是唯一目标,能大有改观吗?
而且,问题也不只是金牌唯一战略。据报道,王濛要揭曝短道速滑队所谓商业赞助背后的真相,还包括一些人处心积虑压下去的兴奋剂事件;王濛还说,“天底下有哪条法律规定,领队教练就可以打骂运动员?我们在队里什么都不是!”“在运动队里,在领导、领队与教练面前,我跟所有的运动员一样,都只是弱势群体,而且这种现象,也不是只有我们短道速滑队才是这样。”……如此种种,则说明王濛事件不是王濛自己的问题,还延伸出诸多的体制性因素,比如商业赞助、兴奋剂事件,再比如,如何管理运动员,如何涵养体育精神、管理文化?
竞技体育应是透明玻璃缸,而不是灰暗的口袋。如果王濛事件能够撕开一点灰暗口袋,透进一束光,值得欣慰。进一步而言,如果王濛事件能够引领人们思考金牌崇拜的弊端,思考军事化管理的问题以及商业赞助导致运动员心理失衡等问题,则善莫大焉。问题是,冬运中心有兴趣自我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