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纪念钱伟长

(2010-08-02 07:38:20)
标签:

杂谈

我们为什么纪念钱伟长

嘉兴日报  

  ■王石川(江苏)

  7月30日早晨,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早在上世纪60年代,钱伟长就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之一,他的科学贡献彪炳史册。钱伟长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若采撷他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片段,则颇为耐人寻味。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分数是这样的:中文100分,历史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计考了20分,而英语考了0分。显然,钱伟长是偏科的,偏得厉害,这样的学生如今能进入名校吗?实在不容乐观。最近大家都在谈自主招生,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要招就得招怪才、偏才,招真正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遗憾的是,审视喧嚣一时的校长推荐制,校长推荐的皆是全才,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即便不推荐也能轻而易举地考上名校,这样的推荐还有什么意义呢?

  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后,不久便发生了“9·18事变”,为了救国救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然而,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这样的成绩能转系成功吗?放在今天,同样不可能。然而,钱伟长经过软磨硬泡居然转系成功了,他没有辜负物理系主任对他的信任,据钱伟长称:“后来,我的物理学得很好,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毕业时,钱伟长能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并不偶然,这与他一以贯之的好学与勤奋分不开。钱伟长曾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像钱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呢?

  钱伟长的教育改革令人高山仰止。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时,钱伟长就撰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批评,这有着可贵的先见之明,更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时至今日,我国高校一些屡难祛除的体制性弊端,就与当初照搬苏联模式有关,如果当时他的意见被采纳该有多好。钱伟长在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引人瞩目,比如拆除“四道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这种改革家的魄力显得弥足珍贵。再比如实行“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这项改革可谓引时代之先。此外,钱伟长提出,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专业知识的人。这话放在今天同样闪烁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斯人已去,一个人之所以被纪念、被景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了。记住钱伟长,传承他的精神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