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產階層朝氣蓬勃/ 王石川
(2010-06-12 08:26:31)
标签:
杂谈 |
讓中產階層朝氣蓬勃/ 王石川
2010-6-12
負擔沉重,很多中等收入者並不認為他們屬於「中等收入群體」。陳先生在北京打拚已經十多年了,目前月收入超過一萬元,加上妻子一年五六萬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在二十萬元左右。聽起來這個數字相當不錯,但他卻覺得每天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每月五六千的房貸月供,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贍養,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手頭很少寬鬆。自己和妻子每年繳的個人所得稅,加起來在二點五萬元左右,對全家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成就難有,鬱悶經常;比騾子累,比螞蟻忙;捫心自問,能比誰強?」這是不少中產階層的黯然嘆息,讓人聞之戚然而生共鳴之感。的確,在一般人看來,中產階層是風光的,從事體面的職業,領取體面的薪水,且具有新銳而敏感的思想、強烈而激情的公民精神,但是誰又能體味他們風光背後的淒涼?陳先生就是一例,方方面面的壓力使他像蝸牛一樣負重,舉步蹣跚。陳先生只是一個活生生的個案,放眼當下,「陳先生」不勝枚舉,也許在你我身邊就不乏「陳先生」。
需要公共政策關愛
無論縱比還是橫比,無論以什麼樣的人群為參照,在當下的中國,陳先生顯然都屬於中等收入者,借用坊間慣常的說法,他就是中產階層(中間階層)的一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從共同赤貧到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到貧富分化、中產階層「粉墨登場」,應該說這是看得見的進步。中產階層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大舞台上當仁不讓的主角之一,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如報道所稱,中間階層的壯大,使原來對立的貧富兩極變成了一個連續性的排列,這就讓每一名社會成員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緩和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對立情緒。
誠然,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橄欖型」結構,其穩定性要遠高於「啞鈴型」或「金字塔型」結構。但讓人不無焦慮的是,在當下,我們的社會並未形成橄欖型結構,更可怕的是,正面臨著M型社會結構,而這種結構比啞鈴型或金字塔形社會結構更值得警惕。何為M型社會結構?按照學者觀點就是指,原本人數最多的中等收入階層,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擠入少數的高收入階層,其他大多數淪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原本的中間階層凹陷下去,變得很小,社會像個被拉開的「M」字。
毋庸諱言,如果中產階層所承擔的壓力持續加大,如果他們不能享受到來自公共政策的充沛關愛,再如果他們每次都或多或少成為改革措施的首當其衝者──學者孫立平就直言「中產階層可能成調節貧富差距的犧牲品」,那麼他們的前景就必然不妙,雖然他們收入不菲,但壓力如山。
「退化」必是社會之憂
首提「M型社會」的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給中產階層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房屋貸款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壓力嗎(或是你根本不敢購置房產)?二、你打算生兒育女嗎(或是你連結婚也不敢)?三、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你憂心忡忡嗎(或是你連生孩子也不敢)?據稱,如果中等收入者對三個問題中有一個持肯定態度,就表明富裕和安定正在遠離他(她)。充滿諷刺意味的是,當下,這三個問題正或多或少地困擾著中產階層。比如高房價讓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國人痛苦不堪,有學者甚至稱高房價使中產階層凹陷,將滅掉中產階層。
是的,中產階層不能再受狙擊了,他們不能再沉陷了。如果中產階層不得不拚命討生活,當生存的壓力使他們左支右絀、進退維谷,他們還哪來激情參與公共生活?他們只能哀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產階層的「退化」,必然是社會之憂。
拯救中產階層,時不我待!相關學者認為,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構建「橄欖型」分配格局的關鍵;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也應該發揮更大作用,通過發揮財稅政策的收入轉移作用,確保財政的公共性和滿足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方面的發展目標。應該說,這些都是必須且基本的應對措施。當然還需一提的是,不止要壯大中產階層,那些低收入者同樣需要善待,否則他們在壓力之下就會掉入「下層社會」─淪為沒有話語權的社會底層。讓低收入者成為中產,讓中產更壯大,這是社會良性發展必由之路。
讓中產階層輕裝上陣,不被左右夾擊;讓中產階層找到歸屬感,對未來滿懷信心;為中產階層創設更廣闊的施展舞台,激發他們的公共精神。果如此,中產階層必將朝氣蓬勃。不斷發展壯大的中產階層,是社會之福,這樣的社會必然前途無量。
大公报
2010-6-12
負擔沉重,很多中等收入者並不認為他們屬於「中等收入群體」。陳先生在北京打拚已經十多年了,目前月收入超過一萬元,加上妻子一年五六萬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在二十萬元左右。聽起來這個數字相當不錯,但他卻覺得每天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每月五六千的房貸月供,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贍養,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手頭很少寬鬆。自己和妻子每年繳的個人所得稅,加起來在二點五萬元左右,對全家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成就難有,鬱悶經常;比騾子累,比螞蟻忙;捫心自問,能比誰強?」這是不少中產階層的黯然嘆息,讓人聞之戚然而生共鳴之感。的確,在一般人看來,中產階層是風光的,從事體面的職業,領取體面的薪水,且具有新銳而敏感的思想、強烈而激情的公民精神,但是誰又能體味他們風光背後的淒涼?陳先生就是一例,方方面面的壓力使他像蝸牛一樣負重,舉步蹣跚。陳先生只是一個活生生的個案,放眼當下,「陳先生」不勝枚舉,也許在你我身邊就不乏「陳先生」。
需要公共政策關愛
無論縱比還是橫比,無論以什麼樣的人群為參照,在當下的中國,陳先生顯然都屬於中等收入者,借用坊間慣常的說法,他就是中產階層(中間階層)的一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從共同赤貧到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到貧富分化、中產階層「粉墨登場」,應該說這是看得見的進步。中產階層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大舞台上當仁不讓的主角之一,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如報道所稱,中間階層的壯大,使原來對立的貧富兩極變成了一個連續性的排列,這就讓每一名社會成員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緩和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對立情緒。
誠然,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橄欖型」結構,其穩定性要遠高於「啞鈴型」或「金字塔型」結構。但讓人不無焦慮的是,在當下,我們的社會並未形成橄欖型結構,更可怕的是,正面臨著M型社會結構,而這種結構比啞鈴型或金字塔形社會結構更值得警惕。何為M型社會結構?按照學者觀點就是指,原本人數最多的中等收入階層,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擠入少數的高收入階層,其他大多數淪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原本的中間階層凹陷下去,變得很小,社會像個被拉開的「M」字。
毋庸諱言,如果中產階層所承擔的壓力持續加大,如果他們不能享受到來自公共政策的充沛關愛,再如果他們每次都或多或少成為改革措施的首當其衝者──學者孫立平就直言「中產階層可能成調節貧富差距的犧牲品」,那麼他們的前景就必然不妙,雖然他們收入不菲,但壓力如山。
「退化」必是社會之憂
首提「M型社會」的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給中產階層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房屋貸款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壓力嗎(或是你根本不敢購置房產)?二、你打算生兒育女嗎(或是你連結婚也不敢)?三、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你憂心忡忡嗎(或是你連生孩子也不敢)?據稱,如果中等收入者對三個問題中有一個持肯定態度,就表明富裕和安定正在遠離他(她)。充滿諷刺意味的是,當下,這三個問題正或多或少地困擾著中產階層。比如高房價讓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國人痛苦不堪,有學者甚至稱高房價使中產階層凹陷,將滅掉中產階層。
是的,中產階層不能再受狙擊了,他們不能再沉陷了。如果中產階層不得不拚命討生活,當生存的壓力使他們左支右絀、進退維谷,他們還哪來激情參與公共生活?他們只能哀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產階層的「退化」,必然是社會之憂。
拯救中產階層,時不我待!相關學者認為,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構建「橄欖型」分配格局的關鍵;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也應該發揮更大作用,通過發揮財稅政策的收入轉移作用,確保財政的公共性和滿足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方面的發展目標。應該說,這些都是必須且基本的應對措施。當然還需一提的是,不止要壯大中產階層,那些低收入者同樣需要善待,否則他們在壓力之下就會掉入「下層社會」─淪為沒有話語權的社會底層。讓低收入者成為中產,讓中產更壯大,這是社會良性發展必由之路。
讓中產階層輕裝上陣,不被左右夾擊;讓中產階層找到歸屬感,對未來滿懷信心;為中產階層創設更廣闊的施展舞台,激發他們的公共精神。果如此,中產階層必將朝氣蓬勃。不斷發展壯大的中產階層,是社會之福,這樣的社會必然前途無量。
大公报
前一篇:王石川:官员的权力是生意的砝码
后一篇:电价要上调,先过几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