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施行无车日的启示
王石川
今起至9月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将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这一活动,并将正式签署"无车日"承诺书。作为承诺的一部分,活动期间,城市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参与活动,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各承诺城市应至少实施一项新的注重实效的绿色交通措施;切实改善公共交通状况。(9月16日《京华时报》)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自从建设部发出无车日倡议,108个城市已经正式签署承诺书,并积极践行。如此应和,令人壮怀激烈。
众所周知,无车日活动滥觞于法国巴黎,1998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民众庄严承诺"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自此,无车日活动在欧洲风生水起,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环保运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是推广无车日活动的后发国家,检视欧洲一些国家的经验,无疑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对无车日的施行难度,应保持足够的心理准备。尽管法国是推行无车日的首发国家,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初始施行时并不理想。据《经济日报》驻巴黎记者报道,2002年,法国参加无车日的城市有99个,2003年降至72个,2005年仅有50个。时任法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长内利·奥兰表示,无车日是一项好的活动,但不符合现实情况,每年的无车日未能动员起足够的法国人,也不足以改变民众的驾车习惯。
此外,德国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等大城市,也早于几年就退出了无车日活动。无车日之所以难推行,正如人们抱怨,无车日不仅没能解决什么问题,反倒给他们的生活增添困难,无车日成了"苦役日"。显然,我们不要对无车日抱有过高的乐观估计,毕竟任何举措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其次,无车日其实只是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理念,其根本目的不是无车,而是如何做到环保,如何解决拥堵,如何节省资源。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并不是将私家封杀,也不是全盘限制,而是找出破解之道。他们解决私家车困境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改善公共交通,二是大力倡导骑自行车。
当前,一股普及自行车交通的热潮正在升起,自2002年以来,欧洲有11个国家拨款兴建自行车专用车道。瑞士境内目前已有9条自行车公路,全长3300公里,预计至2008年将新增5000公里。此外,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家还计划建造自行车高速公路。更耐人寻味的是,最近,德国出现了梅赛德斯—奔驰牌高级爬山自行车,采用气减震、变速、前后轮盘式刹车、可折叠。一家以生产高档豪华汽车闻名于世的汽车公司如此重视自行车,可见自行车交通在德国的重要地位。(见2007年9月13日光明观察)
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国家大力加快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比如,法国改善道路,兴建轻轨,扩大公共汽车的专用通道,等等。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奖惩手段来倡导无车日理念,比如,德国对废气排放量低的汽车实行减税,挪威首都奥斯陆,早晨6时到下午5时驶入城市的车辆要缴纳交通税。
最后,无车日活动并非空洞的秀场,让其理念深入人心才是根本。单纯依靠无车日来化解当前世界性的环保危机,绝不现实。无车日的意义在于通过宣扬理念,来号召每个人参与,毕竟,当前的拥堵问题、环保问题和资源问题,不只是有车一族所造成的,而是所有人的问题,谁也无法逃脱罪愆。值得欣慰的是,自无车日活动诞生起,迄今为止,已近十年,其影响与日俱增,逐渐为世界关注。因此,如何将无车日制度化,如何让无车日理念普及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味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