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高考状元,该歇歇了
王石川
昨天,本市高考成绩正式发榜,社会备为关注的文理高考第一名考生也正式揭晓。值得关注的是,两名高考头名不仅同时来自海淀区,而且重现近年本市高考头名同为"姐妹花"的现象。从而呈现本市高考文理科第一名连续三年全为女生的现象。(6月24日《北京晨报》)
随着高考成绩的次第公布,各省的高考状元也将次第现身。接踵而至的将是一幕幕爆炒高考状元的大戏,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大家心照不宣,各取所需。
比如,据《西部商报》6月24日报道,甘肃的高考状元们俨然"黄袍加身",已经开始接受纷至沓来的礼遇了。先是游状元林,"在风格独特、绿树成荫的华富·瑞士豪庭,状元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走进状元林"。后是成是商家的座上客,"为了对状元们表示祝贺,状元楼在状元宴菜品的设置上也进行了一番创新,专门制作了状元蒸肉、状元双味鸡,每桌状元宴价值500元。""重庆刘一手火锅兰州店总经理陈清表示,非常幸运,今年的高考状元晚宴能够设在重庆刘一手火锅兰州店,红红火火的火锅预示着状元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将是火红的。"
不出意外的是,高考状元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成为商家疯狂追逐的对象。
曾几何时,拒绝炒作高考状元已经成了社会的呼唤。比如此前,重庆市通过的《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称,重庆市的学校如果公布考生成绩、名次,炒作"高考状元",校长将被处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办称,反对对所谓的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宁夏银川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提议,不炒作高考状元。西安12所学校校长联合倡议发出的《2007年"西安高考无状元"倡议书。
一边是倡议言犹在耳,一边是爆炒变本加厉,爆炒高考状元为何屡禁不止?首先因为利益驱动。高考状元在商家眼里往往是利益的代名词,是摇钱树,商家希望通过追捧高考状元来吸引商机。其次缘于功利思维的冲动。一旦某所中学出了高考状元,比该高考状元兴奋的一定是这所学校,从此铺天盖地地渲染、炫耀,这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是对惟分数论的推波助澜。最后,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弥漫着状元情结。一定程度上说,适度地欣赏状元并无不可,它起码表现了公众对状元的钦佩、对才智英雄的向往,但由欣赏变为追捧、追逐,甚至疯狂地爆炒,就是误入歧途了。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对高考状元充满了癫狂式的膜拜,一种丧失理性的轰炒,"胜者为王败者寇"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旦成为状元便仿佛无所不能了。
岂不知,高考状元并不尽是成功的代言人。日前,《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出卢,该调查报告显示,"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很少有人是高考状元。"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排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无独有偶,据教育专家称,国内外的一些案例也证明,往往在中学阶段成绩排在中等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表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发挥自身全部的能力,甚至超水平发挥。可以作为验证的是,香港大学招生主任陈燕玲日前称,状元不等于入读通行证,"2005年,我们拒绝了数名状元的入读申请,就是因为面试时发现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不适合国际化教学模式"。
显然,这几乎可以说是泛滥的论调:高考状元只是一时一地的成功,并不代表永远。可以说,在当前,追捧状元,就是崇拜分数,就是崇拜应试教育,就是崇拜功利哲学。遗憾的是,高考状元偏偏受到了各色人等无以复加的追捧,我们仿佛陷入了一场迷离而失态的运动当中了。
学者傅国涌说:"对中华民族来说,告别状元情结,应该是时候了,一个现代社会是属于所有普通人的社会。在现代尺度下,状元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告别状元情结,从根本上说,也是与前现代告别。"
要想告别状元情结,必须先放弃爆炒高考状元。很难想像,当整个社会着了魔似的追逐高考状元、追捧少数的金字塔尖人物时,将会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多么大的绝望和失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