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挤公交思维是城市包容度的致命伤害

(2007-04-24 20:26:28)
挤公交思维是城市包容度的致命伤害
王石川
 
    昨天,零点集团公布《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在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三亚、成都和深圳居前三,而上海、北京和大连分列倒数前三。(4月24日《京华时报》)
 
    此报告一出,立马引得聚讼纷纭,网上骂战弥漫,地域歧视论再度燃起。这也难怪,因为本身这个报告就有可讨论之处,就在本月18日,来自中新社的一则消息称,“和所有的国际大都市一样,北京是一个移民不断补充的大城市,也是外来人口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宽容度和容纳能力闻名全球。”日前,引人注目的“最受农民工欢迎城市”评选,同样诠释了各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差异,引起了不少的热议。
 
    其实,纠缠于上海、北京和大连是否“忝列”最不包容城市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城市究竟有没有不包容?纠缠于三亚、成都和深圳是否傲居最包容城市榜首也不重要,这些城市不必五十步笑百步,试问,这些城市难道不存在不包容现象吗?可以断言,没有哪一座城市敢拊胸豪称:“我最包容!”没有最包容只有更包容,在权利面前,任何的不包容、哪怕有一丝不包容都应摈弃。一个城市不管包容度有多高,只要存有不包容就应该改进;一个城市已经处于不包容的态势,它就更应该敞开双臂、学会包容。
 
    稍加浏览媒体我们即可发现,城市的不包容绝不是偶然现象。以广州为例,这是在调查中属于既不是最包容也不是最不包容的城市。据《信息时报》报道,广州多数白领赞同对外来人口设准入门槛。另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广州市第六届羊城“小市长”竞选征文中,不少中小学生认为要限制外来人口流入广州,甚至认为要定期遣返部分外来人口。再以北京为例,身为北京市政协常委的张惟英,曾在前年上交提案,建议北京市设立人口准入制度。如果留心就很容易发现,在一些小城市同样也存在很多不包容的现象。
 
    谁制造了城市的不包容?这包括一些管理者,也包括市民。打量这些市民的身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本身未必是当地“土著”,可以说,那些主张设准入门槛的广州白领,其中不少人也许刚刚取得市民资格,那些主要遣返外来人口的中小学生,其中有不少或许只是第二代“移民”,而张惟英本人也不是原住北京人,她的籍贯是南京。剖析这一细节委实耐人寻味——按说这些人应该更宽容,应该更有理解接纳外来人口,为何变得更不近人情呢?更让人寒心呢?
 
    这就牵扯到众所周知的挤公交思维。何谓挤公交思维?一干人等都在候车,公共汽车来了,没挤上车的人惟恐车开走而拼命地往上挤,一旦挤上了车,却又希望其他人不要上来,车快点开走而节约时间。许多市民明明刚脱掉沾满泥浆的鞋子,那些粗糙的生活习惯还没有退化完毕,一看到外来人口就忍不住掩鼻而走,或者皱眉头,甚至横眉冷对,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样子。这种思维换算到城市包容度上就是,当没成为市民时大喊大叫,海呼公平,成为市民后还是大喊大叫,这一次是叫喊关门,倒嫌弃外来人口了。可悲!
 
    一项调查显示,有63%的外来工感觉受到城里人的歧视。这是一个让人担忧而恐惧的数字,如果制度性歧视是造成外来人口受伤的根本障碍,那么市民的歧视将使外来人口遭受雪上加霜的困境。如果城乡两元结构暂时不能消除,市民力所能及地给外来人口一些笑脸总不难吧?学者秋风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内部,都会存在分层现象。优势群体有责任在新的市场化基础上重建社会分享机制。因此,在对待外来人口问题上,市民就应该抛弃挤公交思维,对外来人口多一些体恤和关爱。果如此,我们城市的包容度才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厚、越来越值得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