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博钱、以钱买命”的时代悲凉
王石川
多年以来,“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金钱,老了就用金钱换健康”,这句半是调侃半是警告的话广为流传。如今,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重新加以“翻译”和诠释。
据2月11日《青年时报》报道,昨日下午,钟南山在题为“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的公益健康讲座上,形容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青年的高收入者40岁以前是以命博钱,40岁以后是以钱买命。“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工作做不好可以再努力,身体却就像是空心玻璃球一样,一旦碎了就不能再恢复了。”
较之以往的流行语,钟南山的解读更加让人悲凉和心惊——那就是,健康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拥有,身体一旦空心玻璃球化就永远难以还原。换言之,“年轻时用生命换取金钱,年轻时能张嘴却没有肉;年老时用金钱挽留生命,年老时有肉却张不了嘴。”钟南山针对的是知识分子群体,但笔者认为范围应该泛化,知识分子只是一个群体缩影,“以命博钱、以钱买命”几乎涵盖了不同的群体,戳中的是整个时代的隐痛。
过劳死、职业病、亚健康曾让人们谈虎色变,现如今,人们已经熟视无睹了;X奴、奔奔族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汇开始流行,让人们读出的是苦涩。有调查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之间,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是,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一项关于京沪穗鹏四城的压力指数排名是:上海67%,深圳64%,广州46%,北京45%。另有报道称,上个世纪70年代人有三成得胃癌、肝病、白血病。数字是冰冷的,比数字更冰冷的是现世的生存状态;疾病是让人恐惧的,比疾病更让人恐惧的是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仿佛宿命般的陀螺式生活。
“以命博钱、以钱买命”不是钟南山的发明,但因为钟南山的身份,这种道理愈显悲怆也愈加具有警醒意义;而钟南山的见解当然不是空口无凭,没有现实的残酷,没有耳闻目睹一个个惨痛的悲剧,钟南山是断然不会有如此感观的。钟南山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殷切之意不言而喻。问题是,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疲于奔命是社会的症候,你要是给自己放假,公司就永远给你放假;“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已是某些老板们的威胁之词。因此,单单自己给自己减压是远远不够的。
《青年参考》2月10日的一篇报道让人百味杂陈。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怀特2006年7月发布的《世界快乐地图》报告,丹麦在全球178个国家中,列名快乐国家的榜首。主要原因不外乎我们可以想象的几点,高收入、高福利、高税收;职业不分贵贱,没人后悔入错行;收入多半交税,政府非常廉洁。综观该报道,最吸引笔者注意的是两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其一、丹麦人非常无法容忍政府官员贪腐或享有特权。2005年5月,丹麦爆发低阶移民官收受中国留学生贿赂的丑闻,其中一件贿赂金额约7.5万元人民币,竟被称为“丹麦30年来最大宗的贿赂案”。其二、丹麦最大烟草公司皇家烟草市场发展总监汉斯·豪斯克夫说:“在丹麦,老板绝不可能叫秘书倒水,如果他这样做,秘书大概会把水倒在他的脸上!”
这两个细节传达的讯息很明了,政府不贪腐就会杜绝社会运行成本,使全体国民受益,享受更多的福祉;老板不颐指气使,员工就有尊严,没有朝不保夕的战战兢兢,享受平易近人的尊重,员工的工作状态自然是欢愉的。正如报道称,“因为身份平等、机会平等,社会安全又透明,所以丹麦人都能安心做自己。”安心做自己的丹麦人让人羡慕,羡慕之余更多的却是悲哀,因为不免参照国内,不免顾影自怜。
最近,在《百家讲坛》主讲《论语》的“超女”火起来了。为什么火?说白了,于丹扮演了“心理医生”和“文化奶妈”的角色,一本《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一份“心灵鸡汤”。简言之,我们活得太累,我们身心俱疲,我们需要解脱。但是,于丹真能拯救我们的悲苦吗?钟南山呢?我们自己呢?似乎都不行。唯一的釜底抽薪之道也许是类似丹麦一样的他山之石吧,但这要我们等待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