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权势为干爹”的自虐和控诉
王石川
贵州一家知名网站的论坛上日前出现了一个点击量极高的帖子。上面写道:“本人身高177厘米,五官端正、口齿伶俐,目前就读于某高校大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了能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希望能找到一名干爹(政府公务员最佳),我也会全心全意尽到干儿子的职责,孝顺他。QQ号码:447526××。”发帖的大学生如是解释自己的动机。“我叫黎××,发这个帖子实属无奈。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求职都要找关系。像我这样成绩优异却来自农村的学生,根本不能和城里的同学比,所以我才希望在网上认一个有权势的干爹。”(2月2日《信息时报》)
乍读新闻,笔者陡生鄙夷之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大字跃入脑际——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继而说服自己,这恐怕是大学生的恶搞而已,或者说噱头,哪能当真?然而,当“大学生为找工作抛弃女友准备与富婆结婚”,“大学生为求职,当场跪倒在招聘负责人面前”,“年轻男子找工作受挫裸奔发泄欲引起注意”,“硕士生按斤卖——20元一斤,期望月薪两千五”等等稀奇古怪的求职新闻群聚眼前时,我不禁暗暗嘲笑自己的麻木和冷漠,大学生求职之难已是不能承受之重,种种形似自虐的求职方式隐匿着几多屈辱?又无声控诉着权势主导的就业秩序。
谁也不愿意苟存,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尊严,但屡屡的碰壁足以击垮一个人强大的自尊。当千百次的求职沦为一次又一次的无果而终时,当“面霸”成为时代的流行语时,我特别理解有人对“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艳羡和感慨。面对求职难、难于上青天的困境,我特别佩服那些“威武不能屈”的大学生,但我绝不会鄙薄那些剑走偏锋的大学生。无论是“跪求”还是“认权为父”,都无关是非,更无关道德,都是他们历经绝境之后的惊险一跃,他们冀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实现峰回路转的前景。当这些屈辱的方式仍不能使他们找到工作时,究竟是谁错了?
谴责“认权势为干爹”不如追问:在就业时,权势为何能“化腐朽为神奇”?众所周知,为世人痛心疾首的就业腐败——“代际效应”早已衍化为显规则了。垄断部门中的“子承父业、外人莫入”,政府机构的“裙带关系、子女优先”皆是现实。安徽“第一权力家族”的打造者——原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其子王伟大学毕业不久就高居要职,是实力使然还是权力使然?据《新民晚报》载,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小旻的舍友们靠父辈关系纷纷找到出路,连成绩一般的某女孩也在其母的助推下有了归宿,她成绩优异却无人问津。小旻心里挺不是滋味。笔者亦然。在权势呼风唤雨的就业环境下,不是滋味又能如何?除非实力超强让用人单位弃之可惜,否则,要么在就业大潮中浮沉,要么向潜规则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小旻悲叹“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也丝毫不让人觉得讶异。
有论者告诫世人,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是人际关系,因为“靠山山倒,靠树树倒,凡事靠自己最好”。即使在现代社会,以权钱为纽带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内耗。拿这话劝慰“认权势为干爹”的黎××,可谓恰当。但是,透视这起悲喜剧,最耐人寻味之处不在于黎××年纪轻轻就具有“社会化”心态,而在于他为何具有这种“社会化”心态。从古至今,官场中人为继续攀缘而认干爹的可谓多矣,黎××以大学生的身份熟稔这种潜规则,表面上凸显就业之难,实则昭示了这种潜规则越来越社会化、公开化和宽泛化,这才是值得忧虑和警惕之处。
当就业业已成为利益的博弈和关系的比拼时,愈加搞怪的方式一定还会涌现,因此,人们终究会对“认权势为干爹”保持理解和宽容。但对黎××的冒险越位,不能简单里理解为是自取其辱的自虐,也不能仅仅视其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黎××对权势的崇拜并匍匐,一方面是因为就业的压力出乎想象和承受力,另一方面说明权势太具有强大的威力,它逼迫着一些人逐渐走向人穷志短的尴尬境地,此外,笔者认为,黎××对权势的匍匐更是对不正之风的反讽,是对“代际效应”的就业腐败的一种控诉。
http://botu.bokee.com/photodata/2006-11-20/000/723/017/4396992/439699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