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权力背景是“认证腐败”的乱源

(2007-01-17 20:19:44)
权力背景是“认证腐败”的乱源

 
  一位在家电行业工作多年的业内资人士表示,中国家电行业用钱买名号和名誉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他看来,这种潜规则就是一种“认证腐败”。正是看准了中国家电企业这种“金元测试”、“金元荣誉”的癖好,很多根本不具备测评资格的单位也开始搞起了各种测评圈钱,各种调查机构发布各种销量、市场占有率等的排名也普遍有弄虚作假的情况。(1月17日《新京报》)
  
  “认证腐败”,臭名昭著,业内外人士均心知肚明。“人人有份,多出多得”,“谁给的钱多,谁就是第一”,“很多评比背后都有金钱的因素在起作用,不少奖项都是用金钱堆出来”,类似论调给了我们一个错觉——“认证腐败”肇始于企业的贪慕虚荣。其实,单纯谴责弄虚作假的不良企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须知,不良行业协会扮演的角色更恶劣,而不良行业协会之所以有恃无恐,正在于凭依的权力背景。
 
  应该说,有良知的企业是不屑于参评那些乱七八糟的评比,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企业也不怕所谓的“比较试验”。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市场上,美菱产品一向以低耗电量为“卖点”,然而,中质协1月11日公布的2006年冰箱、洗衣机性能比较试验结果中,海尔的两个型号产品除一个指标为四星外,其他指标全部是五星。美菱冰箱在耗电量和能效指数上一颗星都没有获得。起因并不诡谲——海尔被指47万“赞助”测试,而美菱则没有这些通融。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有的企业想洁身自好而不得。测试结果或者评选结果出来了,并且这结果来自国字头的行业协会,听起来名头甚响,消费者有时又信这个。企业如果不向行业协会俯首称臣,缴纳所谓的赞助、参评费等,就不能获得美誉,到头来损害的是自身利益。名义上,企业有不参评不认证的自由,实际上,企业必须向行业协会示好,否则就得不到认可,就拿不到奖项,就会自毁长城。由此来看,行业协会擅自进行评比活动往往动机不良,敛财之余,打击不听话的企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逼迫不顺从的企业日后就范。
 
  评选是行业协会还算隐秘的威逼利诱,还有更赤裸裸的威逼利诱。新华社曾报道,在安徽某地,不时有闻所未闻的各种协会、理事会打来电话说“企业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是“污染了周边环境”,要在自己办的媒体上曝光,用“国家免检产品还想不想搞了”相威胁。按理说,某些行业协会如此嚣张,势必犯起众怒,但为何这些行业协会安然无恙?自从2004年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因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违规行为,被民政部注销登记以来,为什么罕有行业协会因类似的严重问题而被注销登记呢?有的行业协会已经涉嫌敲诈勒索了,为何还活得有滋有味?
 
  这一切皆源自行业协会的权力背景,有强大的权力支撑在为行业协会保驾护航。据《法制日报》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行业协会由政府工作人员兼任主要领导职务,他们掌握着各行业协会的实权,协会许多负责人就由业务主管单位退休领导担任。在必要的时候,行业协会可以变成行政权力的隐身符,想用就用,进退自如。事情的真相就在于此。尽管退休领导已经不在煊赫的位置上,但余威尚在,权力的余荫既可以保障行业协会谋取到权益,又可使司法部门投鼠忌器。就在这种暧昧和畸形的权力运作下,某些行业协会越来越权大气粗,等同于“二政府”,俨然已经掌控政府行政权。更可怕的是,某些现任官员也任职于行业协会。
 
  其实,行业协会作为一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性、利益公共性、互益性、非营利性等等是其本质属性。不具备官方色彩和经费自筹是社团的要义。现在,某些行业协会却反其道而行之,某些乱象甚至越演越烈,这就让人担忧了。基于某些行业协会有恃无恐的态势,浙江省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党政机会工作人员必须离开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办事机构不得与政府部门合署办公。应该说,这颇具有现实必要性。但是,不能只清理行业协会的在职党政机会工作人员,也应规范离退休领导在行业协会任职的权力。给行业协会的权力套上笼头的关键是给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套上笼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