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cai.dabaoku.com/renwu/dushirenqun/084df.jpg>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即将于10月2日开始陆续揭晓。挪威卑尔根大学的著名哲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授权的提名者之一古纳尔·舍尔贝克说,我觉得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应该获得表扬,或许当初坚持推出这个政策的人应该拿到诺贝尔和平奖。(9月28日《东方早报》)
独生子女政策推出者应获诺贝尔和平奖?乍闻之下,让人哭笑不得。
这名挪威哲学家的理由是,因为人口问题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就像现在中东、非洲一些国家正在发生的那样,过多的青壮劳力得不到足够资源,没有就业机会,他们会对社会产生怨恨,于是产生暴乱,随后就是内战、地区战争。应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可商榷之处,比如人口多和战争没有必然联系。
1973年,我国在人口生育上明确“晚、稀、少”的方针。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如今看,计划生育政策收效可谓显著,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早在2004年9月,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就表示,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对此,有识之士深表忧虑,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会使工作人口与不工作人口的比率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比日本更甚。
近年来,基于我国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学者建议重新审视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典型的有学者易富贤、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等人。易富贤经过核算得出结论,即便现在停止计划生育,也难以防止今后中国人口剧减。仲大军则认为,按照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主导下,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可能达到4亿人,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会立刻显露出来。迅速的老龄化已经使我国的养老负担迅速增加。2004年,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切勿认为这些学者是危言耸听,求证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数据,可以发现学者的论断绝非信口开河。而且,计划生育的负面影响不止于此。
其实,挪威哲学家之所以不吝用可获诺奖的高度,来称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他的确只看到计划生育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巨大益处,而没有意识到给当前的中国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些西方人担心中国的人口膨胀会给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人口灾难,因此鼓励中国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警世报告》的报告,认为中国粮食需求将给世界带来饥荒。近年来,诸如“到2031年,全世界的森林资源将被中国耗尽”的言论层出不穷。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危机纯属子虚乌有,其背后是对中国人口的恐惧而已。
这一次,挪威哲学家用诺贝尔和平奖吊起国人的胃口,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中套,大可一笑了之。因为和平奖提名“稀奇古怪”,今年的提名人数更是高达191人,仅次于去年199人的历史纪录。国人也不必老是怀有诺奖情结,一味期待获奖就容易被忽悠。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少,有的人说中国20年内必获诺奖,有的说只需5—10年,有的则认为连5年都不用。今年4月,诺贝尔奖的三位瑞典评委在清华大学甚至一致表示,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和平奖的几率比较高。“乱花渐欲迷人眼”,年年希望年年失望,每到诺奖揭晓时,总是难见国人名字。何苦老是对诺奖念念不忘呢?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士·弗洛斯特姆说,“中国人也许不应当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在诺贝尔奖上”。是的,这名挪威哲学家愿意大加褒奖计划生育政策让他褒奖就是了,我们大可不必喜出望外,更不必忘乎所以以致被忽悠了。对计划生育政策该审视还应该审视,这才是明智之举。
前一篇:愿“害人虫”在鞭炮声中粉碎
后一篇:诗人“肉搏”暴露出诗歌困境